《月令》中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
这个冬天是特别的
上海在这个冬天迎来了据说是
十年一遇的大雪,
这个星期又一同见证了
152年一遇的超级蓝血月,
这两件事情在本质上有个共同点,
冷并兴奋着……
身边的小伙伴在欢腾劲儿过后,又在冰冷的空气中开始倒数起了开春的日子。大雪过后,每天都是在「春天又近了一点,我快要活过来了」的声音中开始的。
终于,伴随着春运的热潮渐起,我们也看到了温暖来临的曙光,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从「立春」开始,我们已经迎来了新一波的循环。虽然前方仍有「倒春寒」在等着我们,但立春总归意味着气温的回归,还是让挣扎在寒冷中的小伙伴看到了丝丝希望。
春之形象
「春」的甲骨文字形,由「艹」、「屯」、「日」组成,「艹」为草木,「屯」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日」则意味着太阳提供了生长的能量。
人们把「立春」视作一年的开始,在这一天过节,相当于今天的春节。从官方到民间都很重视立春。
在古代「立春」是大事
古代关于立春的古代传说中讲: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到土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很多文献中,也记载了古人在立春时的活动,足见人们对立春的重视。周朝迎接「立春」时,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宋代的《梦梁录》中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
清人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立春三候
古时讲立春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水。
立春起东方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冬眠的动物开始起来活动;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将化未化,鱼儿开始到水面游动,漂在水面上的碎冰像被鱼背负着一般。
可能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节气只成了一个名称,在钢筋水泥丛林吹着空调的我们,大概没有了对东风的敏感,对动物的观察大概也都仅限于各位「铲屎官」对自家主子的观察,甚至有可能仅是对着屏幕中的「云养宠」各。
立春习俗
打春:旧时人们早早地用桑木做了牛的骨架,冬至节后,取土覆盖其上,塑成泥牛。立春这天,众人皆盛装而出,载歌载舞,用彩鞭鞭打塑好的泥牛,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礼毕,人们抢得泥牛碎片回家,视为吉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报春:立春前几日,有人手执小锣、竹板,一边敲击,一边口唱赞春词,挨户送一张春牛图,被送人家相赠几个小钱,称为报春,意为报知春已到来,须抓紧春耕。
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北方有吃春饼和生萝卜的习俗。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立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
泥牛鞭散六街尘,剩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立春》宋|王镃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立春》唐|韦庄
嫩日催青出冻荄,小风吹白落疏梅。
残冬未放春交割,早有黄蜂紫蝶来。
——《腊里立春蜂蝶辈出》宋|杨万里
曾见青旂上苑回,瑞幡仙萼翦刀催。
朝来独曝茅檐日,且暖蓬心一寸灰。
——《立春》宋|宋庠
古时的人常在自然的一点变化中读出欣喜,我们这群窝在手机后面猫冬的现代人,是不是该把眼睛也向外望一望,将春游提上日程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