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录2
-----物极必反,不防留余
(19-7-7 修改)
人的脚站立、行走的地方不过几十公分,然而在1米宽的山路上行走,一定会摔下山崖;在碗口粗的独木桥上行走,也往往会淹死在河里。
为什么呢?
因为脚旁已经没有多余的地方了。
人们立身处世也是同样的道理。
最诚恳的语言,人家未必能信;最高洁的行为,也会遭到怀疑,都是因为这类言行没有回旋的余地。若是君子之交,最是坦荡明了,互不计较。若是遇到心胸狭窄的人,留余,也会成为其判断形同陌路的砝码,越加越重。因为,他早已判定你和他不是一路人,甚至是对立的,当面的留余,更加确定了她的猜忌。要知道,她要的是阵营,和她相同的判断和意识,她要以此来增加自己阵营的“力量”,并以此为荣,为战败他人的一个即时场景,并会陶醉其中,甚至将它延续。
我总被别人抵毁,也常常为此自责。
总结的事情多了才知道,貌似突发事件,其实是有因果关系的,只是当时不在意罢了,更别说先知意识了。
我们身处的环境,交往的每一个人,都会和我们发生互应,或是今天,或在明天,或是更长的明天。大概率上说,物理距离的远近决定交互频率的高低,尤其是在同一个组织当中。利益交割碰撞,更使得物理距离关系成为影响自身日常活动顺利与否的关键因素。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使缩小到以个人为中心的最小单位,也有内心患得患失的自我冲突,甚至会衍生出多个“自我”,只是,这个“自我”,不同于他人,很容易达成和解或一致。日常关系的处理、维护,若是处于“非友即敌”的不同类群,便会麻烦的多。这时,遇到抵毁便是高频率事件,有时这些抵毁来自对方“莫须有”的“天马行空”式的无端猜忌,这些或许与其自身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关,而更多的是来自其内心的虚荣、高傲、轻视及自我形象的拔高,俨然以一副高高在上的“贵族”血统自居。
我总被别人抵毁,也常常为此自责。
要提防“诚于此者形于彼”的行为,这既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也是另一种留余。
“诚”的初心本是友善,对方本是友善,见到“诚”固然以友善相对;若对方不友善,即使遇到“诚”,其结果就不得而知了。心意是好的,若是用错了地方,也会适得其反“形于彼”,走向友善的反面。
人的虚实真伪固然在于内心,但无不表现在言行之中,只是别人没有仔细考察罢了。即使城府深的人也不可避免地在受到诽谤、猜忌、轻视等言语攻击时,会出现本能的反弹和回击,言语表现既是内心的虚实真伪、真性情流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