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耐心多半受父母的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说话方式、做事态度等都是父母的复制品。一看孩子便知道父母是什么样的人,父母有没有耐心,父母是否专心致志投入做一件事,父母有没有持久的规律的去做事,这些品质都无形的传递给孩子。
良好的家庭环境造就孩子的好性格,孩子在爱的家庭里身心素质健康成长是孩子一生的幸事。只有父母以身作则,才能更好的言传身教。
每个人都希望孩子有耐心,有毅力,有上进心,把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做父母的也当在孩子身上付出。
父母应该先省察自己,有哪些不好的习惯必须要克制自己改掉,不然一边要求孩子,一边自己做不好,要求孩子就显得苍白无力。
想让孩子有耐心,必须要让孩子发现耐心做事的好处和收获,起码不排斥做这个事。起初孩子对什么都不排斥,之所以有些孩子排斥,是因为父母起初的引导和强制影响了孩子,给孩子造成情绪上的负担。
1
想让孩子有耐心的话,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的陪伴,比如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没有耐心,草草了事应付。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父亲或母亲在提出要求的同时,千万不能严厉训斥孩子,父母态度应该柔和而坚定。训斥孩子,只能让孩子更加反感,排斥。其次要进行适当的陪伴,看看孩子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耐心去做事。比如他心里想着要看电视,或者想要玩手机,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安静做事。这样,就要先解决孩子心里的问题。提前规划,提前做准备,事前约定。比如:吃过晚饭后,可以先让孩子玩一会,不要给任何有压力的信号,平和告诉孩子,半个小时后开始写作业,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开始写作业时就专心陪伴孩子专心写作业,告诉孩子一次做一件事,做完一件再做下一件。但也要严格的要求自己,陪伴就是陪伴,不带有任何参杂。
对待孩子和他人一样,应互相尊重,不要轻易用父母的权柄要求孩子。把要求用在对孩子成长原则性的问题上。
孩子看到父母心不在焉的样子,一边陪伴孩子一边玩手机,这样的态度孩子也不会专心。父母以认真的专心的态度投入到一件事当中,孩子自然也不会急躁。
2
培养孩子耐心要从小事上锻炼。孩子玩玩具,一旦有挫折的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就容易泄气,这时父母要给予引导和陪伴。
比如孩子玩积木,积木塌了,孩子不想玩了。那么父母要有耐心的给孩子示范,并言语引导。“塌了是为了你摆的更好,塌了就从来,换一种方式再摆。”这样孩子就看在眼里,不容易丢下事情不做,也不容易生气导致后面反感。即使不玩,也要耐心的把玩具收拾好。
再比如:孩子看到想吃的东西,迫不及待的想要吃,那么父母应该蹲下来不急不躁的对孩子说:“要等,等到和大人一起吃。”父母的态度要以理解孩子为主,柔和而坚定。当然是从平时的习惯中培养起来的。而不是在家里来客人后才开始强烈要求孩子。
3
父母可以从陪伴孩子学习中锻炼孩子的耐心,在遇到难处的时候,父母要传达一种克服困难的态度,父母先要能做到而不是光能说。
比如:和孩子一起阅读、画画、写字。在这些方面还可以带孩子见识一下名家。冰冻三次非一日之寒,见了名家的功夫,孩子从就生出一种模仿的心态。自然回到家里会学习,这时,父母要给予孩子一种可实现的环境以及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克服孩子遇到的障碍。
习惯是慢慢养成的,而耐心是最好的习惯和最有益的做事态度。好习惯有益终生,父母在培养孩子性格上付出努力远比给孩子外在的财富有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