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好,则民风好、社风好,国家才好。现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将王阳明的家训展示给大家,希望能有所启发,创建幸福家庭。
家训一:勤读书
王阳明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勤读书。
中国古人始终坚信:“诗书继世长”。在古代,如果有人说你出身书香门第,那就明示了你家族的光辉和你本人的品行。所以,若想成为彬彬君子,第一要务就是勤读书。
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比如你良知内没有烹饪的知识,当你读烹饪书籍时,就毫无兴趣,所以你学不到烹饪的知识。
家训二:要孝悌
世界上恐怕没有比“家和万事兴”更走心的格言了,这五个字是每个中国人最热切的期盼,从最远古的中国人身上代代遗传至今。家如何“和”,两个字:孝悌。孝乃儒家美德的基石,是孝顺父母之意;悌是友爱兄弟姐妹,成家的自然还包括妻子。
怎样才算孝顺父母?王阳明和弟子们谈论过很多次。在《传习录》第一篇的《徐爱录》中,就多次谈到对待父母的礼节是在心内还是心外的问题。王阳明的主张是,“心即理”,有孝顺父母的心就必能产生孝顺父母的道理和礼节,这些东西根本不必去外部寻求,只在自己心上。想要真孝顺,做到五个字就可以了。这五个字是:让父母心安。
家训三:学谦恭
某日,弟子们看到王阳明先生送几位老儒生出门,回到堂屋坐定后,面带忧色。
有弟子就问缘故。
王阳明叹息道:“刚才和几位老儒生谈论致良知,他们可真是油盐不进。本来这门学问就如平坦大路一样,可他们却死活不承认,终身陷在荆棘丛里不后悔,我真不知该怎么说服他们。”
弟子们说,这些人真是迂腐透顶。
王阳明若有所思道:“人心最恐惧的就是有所恃。他们读了一辈子朱子理学,这已成了他们心中的‘执念’,如同一堵墙,其他学说很难翻过。”
家训四:循礼义
礼义,即礼法道义。王阳明要家人遵循礼法道义。或许有人问,礼法外在,王阳明主张心即理,为何还要人遵循外在礼法?
首先应知“心即理(礼)”这一概念的基本解释。王阳明解释“心即理”是简易直接的:心,在物(事)为理,有此心即有此理,无此心即无此理。
孝顺父母是一事,你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必有孝顺父母的理产生;忠诚君主是一事,你真有忠诚君主的心,就必有忠诚君主的理产生,不须去外面学习。如果你没有孝顺父母、忠诚君主的心,就不可能产生孝顺父母、忠诚君主的理。
家训五:节饮食,戒游戏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元元更元。说与世人浑不解,却于身外觅神仙。”这是王阳明的诗歌《养生歌》,通俗易懂,意义却极为深远。依王阳明之见,养生要由修身来体现,它贯穿于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中。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只有顺着天性,才能做到正心修身,这比道家追求的最境界“元”要“元”多了!
饿了就吃,和饮食有关。王阳明告诉家人要“节饮食”,。饿了就吃,但不能吃太多,只要保证我们身体的能量即可。不但不能吃太多,而且要量力,这个“力”是经济基础。
家训六:毋说谎
在人犯的诸多错误中,说谎是最不能原谅的错误。因为它歪曲了事实,用遁词掩饰着自己的过失。以阳明心学语境讲则是,说谎的人自我创造了一个虚空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一切都是假的。倘若对其放纵下去,他们终会沉沦在这个世界,永难再见真实光明的世界。
不说谎就是诚。王阳明说:“惟天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按今天的解释,这里的“诚”是真心实意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也就是不撒谎、不欺瞒。
朱熹说,“诚”就是不自欺不妄,王阳明按这一思路继续发挥道:诚,就是“诚意”,真诚恻怛地对待自己的念头;只要不自欺,自然不会妄言。
家训七:毋贪利
人人必须要有“利”才可生存,但须有个正确的态度。在心安之下所获取的利才是正确的利;心不安所获取的利,就是贪利。
王阳明的一生,就是不贪利的典范。
1517年正月,王阳明到江西剿匪。1518年阴历三月,王阳明彻底剿平了江西、福建、广西等几十处土匪。这一地区的匪患曾让中央政府浪费钱粮无数却总是无寸尺之功,而王阳明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就大功告成。这种成绩可谓光耀千古,但王阳明在平定匪患之后,非但没有邀功请赏,反而要辞职回家。
家训八:毋任情
西晋名士王戎的幼儿夭折,王名士整日哀痛欲绝。他朋友山简来探望,王戎仍是悲伤不已。
山简就安慰他:“您失去的不过是一个还不懂事、还没有感情的小东西,何必悲伤到这种程度呢?”
王戎抽泣着讲道:“圣人寄心大道,没有感情的困扰;最驽下的人浑浑噩噩过日子,根本想不到人间还有感情这回事;只有你我这样的中庸之辈,才是情之所聚、情感丰富的人啊!”
山简大为钦佩而感动,也开始为王戎丧子而悲痛。
家训九:毋斗气
有一天,你请客吃饭。来了很多朋友,你四处张罗,生怕怠慢了客人。就在忙乱之中,你看到有位客人浑身发抖,满脸青紫。你以为他犯了心脏病,大踏步跑过去,同时还让人叫救护车。
这位客人见你到来,嘴唇颤抖,非常委屈地流下眼泪说:“我没有心脏病,我是气的。”
你莫名其妙:“谁气到你了?”
客人说:“就是你啊,从我进来,你只跟我打了一个照面,你看看我,竟然坐在最后面,你这是瞧不起我,怠慢我。”
家训十:毋责人,但自治
北宋苏东坡在南方做官时,曾在河岸看到一条可爱的河豚。它游到桥下时闷头闷脑地撞在桥柱上。但它不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想绕过桥柱,反而大怒,认为是桥柱撞到了自己。河豚一怒,非同小可。只见它张开大嘴,竖起明亮的鳍,鼓起肚子,漂在水面上,很长时间一动不动。这时,飞过的老鹰看到它,喜出望外,一个猛子扎下来,将它叼走了。
苏东坡大发议论道:“世上有些人在不应该发怒的时候发怒,结果遭到不幸,就如这条河豚,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却怨恨外在事物,终于成了老鹰的食物。
家训十一:能下人,能容人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这两句话,很有味道。能谦逊地甘居人下,能容忍别人的不平,乃至挑衅,是中国传统美德。当然,在王阳明这里,却有智慧的味道。
家训十二:凡做人,在心地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坏,是凶类”,这是王阳明家训的尾声。琅琅上口、朴实无华的几句话却足以让人深思一生。
有人问王阳明:“既然良知是指引人向善的,而人人皆有,为何会有恶人?”
王阳明回答:“恶人的良知被遮蔽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恶人的良知被遮蔽,就是良知不能发挥作用,分不清是非善恶,于是有了好人和坏人之分。所以,良知就是心地,良知光明,就是良人;良知被遮,就是恶棍。
这种看法大错特错。王阳明早就说过,良知无论光明还是被遮蔽,它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它肯定能判断出是非对错。但是,恶人不会执行良知的命令,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现在越来越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和家训,家庭建设离不开家训的建立,良好的家训让家族人才辈出,永久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