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造成的多年的轴向症状,相比较,是练习等长收缩效果好还是抗阻训练好?
DeepSeek-R1 引用 8 篇文章作为参考
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多年轴性症状的康复策略:等长收缩与抗阻训练的比较与综合应用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和椎管狭窄的有效术式,然而术后出现的轴性症状( axial symptoms,AS) 却成为困扰患者和医生的常见并发症。轴性症状主要表现为颈背部慢性疼痛、肌肉痉挛、酸胀及僵硬感,甚至导致颈椎活动受限,其发生率高达52%-61.5%,且可能持续数年甚至十余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手术综合疗效。对于术后多年的轴性症状,康复训练被认为是主流治疗方法,其中等长收缩训练和抗阻训练是两种常用的干预手段。本文将基于现有研究和临床实践,全面分析这两种训练方式的作用机制、适用场景及综合应用方案,为慢性轴性症状患者提供循证康复指导。
轴性症状的病理机制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轴性症状作为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常见并发症,其病理机制复杂且多因素交织。理解这些机制对于选择适当的康复训练方法至关重要。Kawaguchi等[3]于1999年首次提出轴性症状的概念,指颈椎术后患者长期出现的肩背部及颈项部的慢性疼痛、肌肉痉挛、酸胀及僵硬感,这些症状甚至会导致颈椎活动受限,对患者术后恢复和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4]。深入探究其发病机制,可发现轴性症状主要与以下病理生理改变相关:
颈椎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医源性损伤:颈椎后路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剥离和牵拉颈后肌群,包括斜方肌、夹肌、竖脊肌中的头棘肌和颈棘肌、横突棘肌中的颈半棘肌和头半棘肌等。这些肌肉韧带结构的损伤导致术后伸肌无力,破坏了颈椎正常的屈伸肌力平衡,形成“屈肌优势”状态。研究表明,颈椎后路手术中颈椎后部后伸肌群的剥离损伤,导致了颈椎正常的后伸机制受损,屈肌保留完好,导致了屈伸肌力的失衡,出现了一系列症状[17]。
术后颈椎生物力学环境的改变:后路单开门手术改变了颈椎原有的力学传导路径,术后颈椎后柱结构分担及传递载荷功能大部分丧失,造成局部结构的力学失衡,从而出现颈部疼痛等不适症状[11-13]。正常情况下,颈椎后方的肌肉韧带结构在维持颈椎姿势和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手术创伤使这些结构的力学性能发生改变,导致颈椎稳定性下降,进而通过肌肉痉挛和代偿性收缩来试图维持稳定,这种持续的异常负荷又进一步引发疼痛和僵硬。
术后制动与废用性改变:术后通常需要颈托固定4-12周以保护手术部位,但长时间的制动会导致颈部肌肉萎缩、弹性降低,出现粘连、萎缩,甚至会导致关节囊挛缩以及筋膜炎。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水肿,渗出的浆液纤维蛋白在肌肉间隙形成粘连,进一步加重了颈部僵硬和活动受限。由于术后缺乏颈肩背部肌肉功能锻炼,肌肉间粘连、萎缩,形成缺乏血管的瘢痕组织,这些改变在术后多年仍可能持续存在。
慢性炎症与神经肌肉控制异常:手术创伤引发的局部炎症反应若持续存在,可发展为慢性筋膜炎,成为疼痛源。同时,手术可能影响颈部本体感觉传入,导致神经肌肉控制失调,影响姿势协调和运动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上述机制,康复训练在改善多年轴性症状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临床常用的抗阻训练是无氧运动的一种,也称阻力运动或力量训练,主要是通过身体克服阻力达到肌肉增长和力量增加的一系列运动过程[5-6]。而等长收缩训练则是抗阻训练的一种特殊形式,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产生张力但不引起关节运动。这两种训练方式各有侧重,对于术后多年的慢性轴性症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系统研究表明,早期康复干预可显著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一项纳入100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患者的研究显示,术后3天开始系统抗阻训练的干预组,术后3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仅为8%,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 26%) ,且干预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然而,对于术后多年的慢性轴性症状,研究证据相对较少,更需要结合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经验来制定康复策略。
表1: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轴性症状的主要病理机制与康复靶点
病理机制 结构性改变 功能后果 康复训练靶点
后伸肌群损伤 肌肉剥离、去神经化、瘢痕形成 屈伸肌力失衡、颈椎稳定性下降 肌力平衡重建、瘢痕松解
生物力学改变 后柱结构功能丧失、应力重分布 异常负荷、局部应力集中 运动模式再教育、核心稳定
废用性萎缩 肌纤维萎缩、脂肪浸润、粘连 肌耐力下降、活动受限 渐进性负荷、活动度恢复
神经控制异常 本体感觉传入障碍、运动单位募集改变 协调性下降、姿势控制异常 神经肌肉控制训练
综上所述,颈椎后路术后多年轴性症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结果,有效的康复训练需要针对这些病理生理改变,综合应用等长收缩和抗阻训练等多种手段,才能实现症状缓解和功能恢复的最大化。
等长收缩训练在颈椎术后多年轴性症状中的应用与效果
等长收缩训练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康复手段,特别适用于颈椎术后早期阶段,但对于术后多年的慢性轴性症状患者同样具有独特的治疗价值。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产生张力但不引起关节运动的训练方式,这种静态训练能够在最小化关节负荷的同时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耐力,并促进神经肌肉控制的重建。颈肩部抗阻训练是颈椎在保持中立位的状态,进行椎旁肌肉的收缩、抗阻或牵拉训练运动等[7],其中等长收缩是基础而关键的组成部分。
训练方法与具体操作:经典的颈椎等长收缩训练通常采用自我对抗的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立位,头部保持中立位,通过手部施加阻力,使头部抵抗外力而不产生实际运动。常用方法包括:上身直立,头稍后仰,立位或坐位均可,双手交叉放在枕后部位,双臂尽量向后展开,用力向后仰头,同时双手用力抵住枕部使头不能后仰,即头和双手对抗。此时会感觉到颈部后方的大块肌肉在持续收缩用力,但颈部因双手的对抗动作没有活动,这种状态称为肌肉的抗阻等长收缩,这种方式是快速增强肌肉力量的最好方式。这种训练可根据方向分为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多个维度,全面覆盖颈周肌群。
训练参数与渐进调整:针对术后多年的轴性症状,等长收缩训练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需要个性化调整。初期可采用每次收缩维持5-10秒,放松10秒,每组5-10次,每日2-3组的方案;随着适应性的提高,可逐步增加至每次收缩10-30秒,每组15-30次,以提高肌肉耐力和协调性。训练强度以引起轻微肌肉疲劳但不诱发明显疼痛为度,通常建议采用主观用力程度分级( RPE) 的12-14级( 共20级) 作为指导。值得注意的是,等长收缩训练产生的强度依赖性效应意味着不同训练强度会带来不同的适应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康复目标和患者反应动态调整训练参数。
生物力学优势:等长收缩训练能够在完全不引起颈椎关节活动的情况下增强肌力和耐力,这对于术后可能存在关节僵硬或不稳的患者尤为重要。通过多角度的等长训练,可以全面刺激颈深屈肌、颈后伸肌群、斜方肌、肩胛提肌等关键肌群,重建颈椎动态稳定性。研究表明,颈椎术后导致的早期疼痛与轴性症状不同,轴性症状主要表现为颈背部肌肉疼痛、痉挛,其疼痛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年甚至10余年,通常位于颈后、肩胛部,也可延伸至耳后、枕骨下[15]。而等长收缩训练通过静态负荷促进肌肉内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氧合,加速炎症介质清除,从而缓解慢性肌肉疼痛和痉挛。
神经肌肉控制与本体感觉重建:颈椎后路手术可能损伤颈部本体感觉传入通路,导致神经肌肉控制异常。等长收缩训练通过反复的静态保持,促进运动单位同步化和神经肌肉控制的重建,提高颈椎位置觉和运动觉。这种神经肌肉的再教育对于改善慢性轴性症状患者的姿势控制和运动质量尤为重要。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术后多年的轴性症状患者存在头颈姿势异常( 如头前倾、肩胛骨前伸等) ,通过系统的等长训练可以逐步改善这些异常姿势模式,减轻肌肉代偿性负荷。
安全性与耐受性:等长收缩训练由于不引起关节活动,在颈椎活动受限或存在慢性疼痛的情况下往往更容易被患者耐受和坚持。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的个体,等长训练提供了相对安全的肌力增强途径。研究显示,术后病人在专业护士的指导下进行专项康复训练也有助于病人康复进程的推进及信心的建立,有利于病人的整体功能康复。通过循序渐进的等长训练,患者能够感受到症状的逐步改善,增强康复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长期效果与局限性:虽然等长收缩训练在缓解疼痛、改善肌力和增强稳定性方面具有明确效果,但对于术后多年的轴性症状,单纯依靠等长训练可能无法全面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对于已经形成严重肌肉粘连和活动受限的患者,等长训练需要与其他形式的抗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及手动治疗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临床研究显示,干预组病人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轴性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早期介入等长训练对预防长期轴性症状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已形成慢性症状的患者,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需要显著增加。
等长收缩训练作为颈椎术后康复的基础手段,在术后多年的轴性症状管理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它通过独特的生物力学和神经生理机制,改善肌肉性能,缓解疼痛,重建稳定性,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然而,临床医生和康复治疗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等长训练与其他干预措施有机结合,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康复方案,才能最大程度地改善慢性轴性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抗阻训练在颈椎术后多年轴性症状中的应用与效果
抗阻训练作为康复医学中的重要干预手段,对颈椎后路术后多年的轴性症状患者展现出多方面的治疗价值。与等长收缩训练不同,抗阻训练是一种动态的力量训练形式,强调在关节运动过程中肌肉克服外部阻力的能力。这种训练方式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和功能活动,能够全面改善颈椎肌肉力量、耐力、协调性和活动度。对于术后多年的慢性轴性症状,抗阻训练通过系统的负荷刺激,促进肌肉形态和功能的重建,打破慢性疼痛和活动受限的恶性循环。
训练方法及进阶过程:颈椎抗阻训练通常从简单的徒手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使用弹力带、滑轮系统或专业器械,形成渐进性阻力训练方案。常用的训练动作包括颈后伸抗阻、颈前屈抗阻、侧屈抗阻和旋转抗阻等,这些动作可在不同体位( 坐位、立位或俯卧位) 下完成。研究表明,颈后伸肌群功能锻炼最为有效的为项背肌训练,它对于颈椎的稳定及颈后伸肌群的功能恢复尤为重要[16]。具体操作如:患者坐位,使用弹力带或手部阻力进行颈后伸训练,强调控制运动范围和速度,通常采用2-3秒向心收缩( 后伸) 、1-2秒顶峰收缩和2-3秒离心收缩( 前屈) 的节奏。对于术后多年的患者,初期可采用较小阻力( 如黄色或红色弹力带) ,每组8-12次重复,每日1-2组;随着功能改善,逐步增加至中等阻力( 绿色或蓝色弹力带) ,每组12-15次,每日2-3组。
肌肉平衡重建:颈椎后路手术造成的后伸肌群损伤导致“屈肌优势”状态,而抗阻训练通过针对性的后伸肌群强化,重建屈伸肌力平衡,恢复颈椎正常的力学传导。研究表明,轴性症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颈椎后路手术中颈椎后部后伸肌群的剥离损伤,导致了颈椎正常的后伸机制受损,屈肌保留完好,导致了屈伸肌力的失衡,出现了一系列症状[17]。通过系统的抗阻训练,不仅可以增强颈后肌群的力量和体积,还能改善肌肉的协调收缩模式,减轻异常应力对颈椎关节和软组织的负荷。这种肌力平衡的重建对于长期轴性症状的缓解至关重要,也是预防症状复发的关键因素。
结构重塑与代谢改善:动态抗阻训练通过周期性的负荷刺激,促进肌肉蛋白合成,增加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少脂肪浸润和纤维化改变。同时,这种训练显著改善颈部肌肉的血液供应和代谢环境,加速炎性介质的清除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对于术后多年的患者,颈部肌肉往往存在明显的废用性萎缩和纤维化改变,表现为肌肉僵硬、无力和易疲劳。抗阻训练产生的机械应力和代谢应激能够激活卫星细胞,促进肌肉再生和修复,逆转废用性改变。临床观察发现,系统的抗阻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肌肉僵硬感和疲劳度,提高肌肉弹性和活动耐力,这些效果在训练开始后4-8周即可显现。
功能活动度恢复:与等长训练不同,动态抗阻训练在增强肌力的同时,能够显著改善颈椎各方向的活动范围。这对于术后多年的轴性症状患者尤为重要,因为长期的疼痛和制动往往导致显著的关节僵硬和活动受限。抗阻训练通过受控的关节活动,促进滑液流动,增加软骨营养,松解粘连组织,逐步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恢复期去除颈托后等张肌肉收缩及屈伸锻炼也可改善颈椎的僵直状态,恢复协调性及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活动度的恢复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初期在无痛或轻微疼痛范围内进行,随着症状改善逐步扩大幅度,最终达到功能性活动需求。
神经肌肉控制与运动模式再教育:动态抗阻训练强调运动的控制性和准确性,通过特定的动作模式和阻力方向,重塑正确的运动程序。术后多年的患者由于长期代偿和适应,往往形成异常的头部姿势和运动模式,如过度依赖上斜方肌代偿颈后伸动作。专业的抗阻训练通过动作指导和反馈,帮助患者抑制异常模式,激活和强化被抑制的肌群,重建高效协调的运动控制。这种神经肌肉的再教育过程需要多次重复和巩固,通常需要12-20周的系统训练才能形成稳定的新运动模式。
长期效果与功能预后:临床研究证实,抗阻训练对颈椎术后轴性症状的长期改善具有显著效果。一项对照研究显示,术后3个月系统抗阻训练组的轴性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8% vs 26%) ,且症状评分明显改善。对于术后多年的慢性症状,虽然研究证据较少,但临床经验表明,系统的抗阻训练仍然能够带来显著的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术后早期进行系统的抗阻训练及肌肉的等长收缩等训练,保证了颈后肌群可以尽早地获得锻炼。同时维持早期颈椎的稳定性,防止术后颈椎不稳的发生,从而降低后伸肌群瘢痕粘连的发生率,更好地恢复颈后肌群的弹性,恢复颈椎力学平衡及肌肉组织功能,对轴性症状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8]。长期坚持抗阻训练的患者通常表现出更好的功能预后和更低症状复发率。
局限性与注意事项:尽管抗阻训练对慢性轴性症状具有多方面益处,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需注意其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对于严重骨质疏松、颈椎明显不稳或合并未控制的系统性疾病患者,抗阻训练可能需要调整或暂缓。训练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反应,避免过度疲劳和疼痛加重。理想的抗阻训练方案应基于全面评估,针对个体需求和能力定制,并与其他治疗手段( 如手法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 相结合,形成综合干预策略。
抗阻训练作为颈椎术后多年轴性症状的有效干预手段,通过肌力增强、结构重塑、活动度改善和神经肌肉控制重建等多重机制,显著改善慢性症状和功能受限。与等长收缩训练相比,它更加注重动态功能恢复和实际应用能力,是康复进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应充分认识抗阻训练的独特价值,合理应用于慢性轴性症状患者的长期管理,帮助其实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等长收缩训练与抗阻训练的比较与结合应用
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多年轴性症状的康复管理中,等长收缩训练和抗阻训练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理解这两种训练方式的异同点及其协同作用,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方案至关重要。这两种训练方式并非相互排斥,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阶段,可以有机组合,形成最佳的个体化干预策略。
生物力学特性比较:等长收缩训练是在肌肉收缩时不改变长度,不产生关节运动的训练方式,其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增强肌力,特别适用于关节稳定性差或活动疼痛明显的阶段。而抗阻训练则是动态的负荷训练,强调肌肉在关节运动过程中克服阻力的能力,更加贴近日常功能活动。对于术后多年的轴性症状,等长训练在急性疼痛发作期或关节明显不稳时具有较高安全性,而抗阻训练则在功能恢复和活动度改善方面更具优势。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等长训练主要增强特定角度下的肌力( 称为“角度特异性”) ,而动态抗阻训练则能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增强肌力,形成更加全面的功能改善。
生理效应差异:等长收缩训练通过静态负荷主要诱导肌肉内协调改善( 即运动单位同步化和募集能力提高) ,对肌肉形态的改变相对较小。相比之下,动态抗阻训练不仅能改善神经肌肉控制,还能显著促进肌肉肥大和纤维类型转化,增加肌纤维横截面积,对逆转长期废用性萎缩更为有效。在血流动力学影响方面,等长收缩训练可能引起较明显的血压反应,而动态抗阻训练则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节律性负荷,相对更加安全。对于合并心血管风险的颈椎术后患者,这一差异在训练方案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
疼痛缓解机制:等长和动态抗阻训练通过不同途径缓解慢性轴性疼痛。等长训练通过静态收缩增加肌肉内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性介质清除,同时激活抑制性疼痛机制。而动态抗阻训练则通过改善肌肉性能、减少机械性刺激和优化运动模式等多重途径缓解疼痛。研究显示,干预组病人术后1个月及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表明两种训练方式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但作用机制和起效时间可能存在差异。临床观察发现,对于肌肉痉挛明显的患者,等长训练可能初期效果更佳;而对于以僵硬和活动受限为主的患者,动态抗阻训练可能更为适合。
功能恢复效果: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功能预后方面,动态抗阻训练通常展现出更大优势。由于其动作模式更加贴近实际生活需求,如转头、抬头等动作的训练可以直接转化为功能改善。而等长训练则更多作为基础稳定性训练,为功能恢复奠定基础。研究表明,恢复期去除颈托后等张肌肉收缩及屈伸锻炼也可改善颈椎的僵直状态,恢复协调性及稳定性,凸显了动态训练在功能重塑中的关键作用。对于术后多年的患者,往往需要从等长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动态抗阻训练,形成循序渐进的康复路径。
训练安全性与耐受性:等长收缩训练由于不引起关节活动,在严重疼痛或稳定性顾虑的情况下通常更容易被患者接受。而动态抗阻训练则需要更严格的动作控制和监护,特别是在训练初期。术后颈背肌功能锻炼及术后围领佩戴时间与术后新发轴性症状有关[10],这一发现提示训练时机和方式的选择对康复效果至关重要。对于术后多年的慢性症状患者,训练安全性仍然是首要考虑因素,需要在专业人员的监督和指导下逐步推进,从低强度、小范围的训练开始,根据耐受性逐步提高难度。
个体化训练方案制定:理想的康复策略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特点、功能受限程度和整体健康状况,将等长和动态抗阻训练有机结合。一般而言,康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以等长训练为主,旨在缓解疼痛,建立基础稳定性;中期引入动态抗阻训练,开始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功能;后期以抗阻训练为主,强化肌力、耐力和功能表现。对于术后多年的慢性轴性症状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维持训练以获得持续效益。各项锻炼均应缓慢、循序渐进进行且应尽早开始,这一原则在慢性症状管理中同样适用。
联合应用的协同效应:临床实践表明,将等长和动态抗阻训练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例如,在动态训练前进行等长预激活,可以增强目标肌群的募集,提高训练效果;而在动态训练后采用等长训练作为补充,可以进一步促进局部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这种组合训练模式既能利用等长训练的角度特异性增强稳定性,又能发挥动态训练的功能性优势,实现全面康复。术后早期进行系统的抗阻训练及肌肉的等长收缩等训练,保证了颈后肌群可以尽早地获得锻炼,这一原则在慢性期同样适用,只是训练强度和复杂程度需要相应调整。
长期管理与预防复发:对于术后多年的轴性症状,康复训练不仅着眼于当前症状缓解,更需考虑长期管理和预防复发。在这一背景下,等长训练可以作为日常维持性练习,而动态抗阻训练则作为周期性强化干预。患者教育也至关重要,需要帮助患者理解训练的必要性和持续性,培养长期锻炼习惯。颈椎手术后的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对于颈椎有益的生活、运动方式有:每45分钟抬头远眺、蛙泳、羽毛球、慢跑等,这些建议与系统训练相结合,形成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
表2:颈椎术后多年轴性症状的等长收缩训练与抗阻训练比较
比较维度 等长收缩训练 动态抗阻训练
训练特点 静态收缩,无关节运动 动态负荷,有关节运动
主要优势 安全性高,缓解痉挛,增强静态稳定 功能性强,改善活动度,增强动态控制
适应症 急性疼痛期,明显不稳,初期康复 功能恢复期,活动受限,中后期康复
训练频率 每日1-3次 每周2-4次
见效时间 较快( 2-4周) 较慢( 4-8周)
长期效益 维持基础稳定 保持功能表现
综上所述,在颈椎后路术后多年轴性症状的康复中,等长收缩训练和抗阻训练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临床决策应基于全面评估和个体化原则,根据症状特点、康复阶段和治疗反应,灵活选择和组合这两种训练方式,必要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形成综合干预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设计和长期管理,大多数慢性轴性症状患者能够获得显著的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