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神奇的书,最初被它奇特的名字和很酷的封面所吸引。带着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联以及作者会用怎样的故事形态和写作手法来阐述这一奇特关联的好奇心,我在一周内把这部将近500页的哲学小说给读完了。对于我这样的哲学小白来说这是一次不太轻松的阅读之旅,但是却让人深感难忘。
这是一部多元的书,兼具传记小说,游记小说以及哲学著作的特性。
作者通过游记的方式讲述了精神病康复之后的主人公,带着自己十多岁岁的儿子克里斯和一对艺术家夫妇一起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周游美国大陆的经历。这是一个苦苦追寻和探求真理,在最后顿悟的故事。也可以看成是波西格本人的自传。他们一路朝前走,他一路回忆起死去的鬼魂斐德洛,并一路以哲学肖陶扩(是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早期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成人教育运动)的形式,将旅途所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野外露营的各种经历,父子之间的交流与冲突,摩托车修护技术等旅行中的日常经历与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哲学的理论进行阐述。并进行了对二元论的反思,以及作者对科学与艺术,知识与价值,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与物质等各方面知识体系的体悟与思考进行阐述。
书中埋的各种伏笔让这个旅游的经历变得充满神秘的色彩,让原本如哲学教科书般的理论阐述变得不那么乏味,也让其中一条主线,作者踏上这次漫长的骑行之旅的价值和意义变得清晰而生动。斐德洛一开始是以死去的死去的鬼魂的形态出现在主人公的记忆里的。雯德洛大学时学的是化学,后来去韩国服过兵役,又去印度学过哲学,回国后一边读哲学博士,一边在大学任教。在任教期间,他一直在攻克“何为良质”这个哲学命题。从接触这个命题开始他的人生似乎走向了一条不归路。在追寻良质的道路上,他陷入了所学的哲学理论与他的研究之间的矛盾之中,以及同校方的对立之中,在找出良质的答案之后,斐德洛疯了,他疯在了课堂上。接着他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痛苦的治疗,期间还要承受跟儿子的长久分离,同时也失去了大学里的工作。
随着旅行越来越接近雯德洛工作过的学校,书里主人公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雯德洛就是他,他就是“复活”后的雯德洛,他的精神状况每况愈下,跟儿子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他原本计划在他还没有彻底犯病之前把儿子先送回家。虽然他很舍不得再次跟儿子分开,但是他更不愿他的病情拖累了他,好在最后他终于没有再犯病。
“我们又沿着这空旷的路继续骑下去,我不想拥有这些草原,或是把它们拍下来,我也不想改变它们,甚至也不想停下来,或是继续走下去。我们只是沿着空旷的路继续骑下去。”
这是雯德洛的经历,也是作者本人的真实人生。
我想这才是对禅的最好的理解:放下执念,破除执念,觉醒在顿悟的那一瞬,他放下了过往,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让他获得了获得心灵上的回归与平静,让他重获新生。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常常太忙而没有时间好好聊聊,结果日复一日地过着无聊的生活,单调乏味的日子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究竟自己是怎么过的,而时间已悄悄溜走了。”读罢此书,让人多少从中获得了启发,不管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得有多快,我们都不要忘了时常停下匆忙的脚步来感受一下人生的意义。
“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往往你提出的许多问题,都会碰到无法解决的状况,因而你就可能丧失信心。其实大可不必如,如果你一时找不到答案, 就表明你设计的问题无法替你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因而你对问题的了解必须更广泛。所以你要做的是进一步研究你的问题,而不是摒弃这些无法回答的状况,它们合适与否的答案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它们能够让你成长!”
作者通过对摩托车维修的艺术的阐述来人生的艺术。这大概便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之关联所在。
……………………
如果喜欢我的读书笔记,欢迎光临我的gong 众 号:每个词都知道某种魔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