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遣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出海寻求蓬莱仙山,来到了台湾岛。明朝时期,道教正式传入台湾,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民众迁移到台湾,也带来了妈祖娘娘、保生大帝、临水夫人、开漳圣王等地方信仰。日本侵占时期,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观必须同时供奉佛像才能保全,造成了佛道不分的混杂现象延续至今。
1949年,第63代天师张恩溥跟随国民党来到台湾,与当地道教界相结合,使台湾道教出现了新局面。1950年,张恩溥设立了“嗣汉天师府驻台湾办事处”和“台湾省道教会”,1968年成立了“中华民国道教会”。自1982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后,台湾道教界与大陆道教界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不断有团体和个人回大陆朝拜祖庭、奉请神像及请求受箓。
台湾道教会成员分为以宫、观、祠、庙、堂、坛等宗教场所团体会员和居士、道士、相士等个人会员。台湾道教以正一道为主体,具有浓郁的台湾地方特色,道士分为“红头司公”和“乌头司公”,注重斋醮科仪,从事风水命理等道术活动。
台湾当局主张民间宗教合法化、公开化,纳入道教范畴以便于管理,这使得台湾道教的教派情况十分复杂,包括天师道、一贯道、轩辕教、理教等教派和妈祖娘娘、关圣帝君、保生大帝、王爷千岁等信仰。其中,宣扬五教合一的一贯道在1986年开禁后,发展十分迅速。
根据2012年台湾内政部公布的数据,台湾共有15211座登记在案的宗教庙宇,其中道教宫观占78.3%,约有1.2万座,在各大宗教中遥遥领先,另外还有数以万计的未登记的民间祠庙。道教在台湾南部较为兴盛,且以妈祖庙和王爷庙居多,台南市、高雄市及屏东县的道教宫观都超过1000多座。台湾的道教(含一贯道和民间信仰)信众超过1000万人。
注: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