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很不错,很多次考试作文写完都会被老师们拿去年级传看。可影响最深的却是当时一篇令我大脑一片空白、一个素材也想不起来的题目:“无须扬鞭自奋蹄”。我懵懵懂懂的写完,却成为语文老师赞不绝口的“最佳作文”。她的一句评语我记得清楚,“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入到骨子里的自律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长大后,每每都会想起这句话,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十分自苦,体会这句话时,就\\\\感觉不到那种奔腾的自由感,更多感觉到的不过是千里马遇不上伯乐,不得已而自己训练自己的无奈。如遇良师,如有量身定制的培训方案,清楚地规划好了你的道路,那么跟着做就好了,何须辛苦的自律呢。可当真这样规划好的人生轨迹安在每个人头上时,我们却又会想着怎么跳出这个框架。说到底,我们的伯乐都只会是我们自己,归根都是自己栽培自己,也许路上会有贵人,但也只是帮个忙。时间都是一定的,“人赢”不过赢在时间规划上,赢在自制力上,赢在抗击自己的惰性来扩张自己的舒适区上。“无须扬鞭需自奋蹄”道出的不仅仅是自律,更是做自己,主宰自己人生的豪气与壮志,那种奔腾的自由感,是我们内在自发的动力,是我们愉快的向前奔跑的力量源泉。
大学毕业后我在国外留学,一直一个人住。爸妈总担心我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太多,基本上life=study,同学们也说我是个认真的学生,老师对我的评价也是very hard working, strongly self-motivated。所以我身上的标签逃不开“好学生”。在国内我确实是为了“好”而努力,为了老师的重视、同学的接纳、为了成绩,我束缚着本该趁着年轻而自由奔放的灵魂,在一次次想出去转转的时候把自己拉回到课桌前开始看书,写个“静”字放在桌前,提醒自己保持沉稳,收起浮躁的心。其实,当我还需要各种标语和仪式来约束自己的时候,也说明自己内心并不静。现在的我对学习的热度依旧不减,可现在对学习的执著早已经不是那时追求高分的心态了,不存在国内那种应试的压力,也不再执迷于各种形式主义的努力,因为意识到所有的努力如果到头来只感动了自己,那真是可悲之极。现在的我,仅仅是纯粹喜欢在学习中不断收获的那种感觉,欣喜于当深入了解这个世界时它带给我的新鲜感。当然,我现在状态也只是停留在“enjoy learning”阶段,和很多学界的老师和师兄师姐们不能比,他们已经是“enjoy contributing”了。
与其说是自律,不如说是自我管理,这是一种长期的修为,独居只是给了自己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相处。我很感谢自己独居的这个过程,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自己,找到和自己单独相处的状态和社交状态的平衡点,独立而不至于孤僻,学会如何能很好地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更多的兴趣爱好或者是擅长的方面。
以前在国内,逢考试必紧张,哪怕身经百战,依然诚惶诚恐,出于GPA的压力,自己像是被分数牵着走的机器。现在则能摸到每门课的脉,复习或写论文,到什么程度就十拿九稳,心自了然,如果这次不太好,也能坦然接受,少了惶恐,少了不安。好固然好,坏也不必忧。因为以前一味的追求单位时间效率最大化,不顾身体损耗,现在身体也时虚弱一族,出国前还很无所谓,生病了有父母有医生,现在一个人在外,最不敢有个伤病,所以独居也学会了随时体察自己的身体状况,管旁人熬夜还是通宵,我自睡我的觉,三餐不能马虎,锻炼也决不能含糊。我也希望自己可以爱窝几天窝几天,想刷几部剧刷几部剧,参加个party通宵不归,可是之后头晕目眩和食欲不振的感觉真是悔不当初,别人可能一天甚至更短就恢复了,我则需要一个礼拜才能重回正轨。因此,我就不得自律来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
如果想改善自己的生活,我们得问问自己的心,心里想的那个自己什么样。这和想拥有多少个光环,引来多少人钦佩没关,因为自律不是为了把自己五花大绑,大众眼中的各种标准不应该是自己的条条框框。我们只是为了自己才这么做,和自己坦诚相待,逐步了解自己的身自己的心,想明白了为什么自律,才有之后执行的支柱。自律,是为了自我实现。
-------
第一次在网上发文,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期待更多的意见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