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函推
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作为社会中群体的一个,又处在不同群体中,这本书能让人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身份。在学校,是学子;上班了,是社畜;网上冲浪,是网民。被许多身份缠住的我们,究竟是乌合之众吗?很多人肯定想否认。
🔉
“影响大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扩散和传播的方式。如果让我表明观点的话,我会说,必须对它进行浓缩加工,才会形成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惊人形象。掌握了影响群体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了他们的艺术。”
前不久,微博上就发生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张碧晨未婚生子”,孩子他爸还是华晨宇!接着微博就有一大波网友留言,既感叹了自己的吃惊,又纷纷觉得在情理之中。在很多人还不知道事情的原委时,又有人用几句话澄清了事情的真相,这波操作又夺走了大部分网友的注意力。
我们吃惊的也许并不是未婚生子,而是公知人物也会做出这样的事。
接下来又开始了一大波的吃瓜,好像娱乐圈被我们重新认识了一遍一样,一些不知道哪里来的聊天记录和明星事件在手机里迅速传播。那天,就有好几个朋友在疯狂转发聊天,一行就概括了的事情不仅让人大吃一惊,还让人觉得有违正常的伦理道德。不得不感慨,娱乐圈真是水深。
向上滑动阅览
“掌握了影响群体想象力的艺术”,还有人评论,就算说汪峰会生孩子我也信。想象力当然可以天马行空,在此之上再加工一下,我们的视线就像提线木偶被牵来牵去。
所以,“越是不同寻常的、传奇式的东西,越会打动群体。”我们被动地接收了这么多信息,孰真孰假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已经达到了目的——吸引我们的眼球。微博热搜永远是标题劲爆,吸引眼球的“大新闻”,我们永远是被牵着鼻子的那一方,我们的反应都已经被人写在了评论之中,只需抬起手稍稍点个赞或者跟风一下,就仿佛真的掌握了这些东西。
没错,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成为了“乌合之众”。
“历史上,表象总是比真相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不现实的因素总是比现实的因素更重要。”
《娱乐至死》中就有这么一句“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事实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处在群体中,如何保持清晰的头脑作者没给出明确的方法,只是一味地阐述群体是多么的低下、冲动、偏激。大数据时代,与以前的社会不大相同,“乌合之众”看起来变少了,少了聚众闹事、没有了革命起义,但网络的崛起让每个人都参与了进来,半隐半现地出没着。很多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声音,众说纷纭,最好是别让那些声音影响了自己的理性判断。
🔉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只要一定数量的生物聚集在一起,他们就会本能地屈服于首领的权威之下。”以《动物庄园》为例(该作讲述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动物们虽然打倒了人类领导,但没过多久就选出了另一个领导猪,接着统治它们,剥削它们,并且接受这种专制的统治。
🔉
第一章里有写到什么是群体,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而在群体里,很有可能就会从众。
《社会性动物》这本书中,作者就引用了詹姆斯瑟伯描述的一段很有意思的从众现象: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可能是去马拉莫饭店,那里是男女情人见面的最佳地点)。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了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惧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的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小男孩说的。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溃逃起来。“向东!”人群喊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一个又高又瘦、目光严厉、神色坚定的妇女从我身边擦过,跑到马路中央。而我呢?虽然所有的人都在喊叫,我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费了好大劲才赶上这个妇女,别看她已经快六十岁了,可跑起来倒很轻松,姿势优美,看上去还相当健壮。“这是怎么了?”我气喘吁吁地问她,她匆匆地瞥了我一眼,然后又向前面望去,并且稍稍加大了步子,对我说:“别问我,问上帝去!”
“人就像动物一样有着模仿的天性。”
这个现象有意思的在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跑,似乎感觉到了有什么危险的事情,也许只是看见别人跑了,自己不跑反而显得奇怪,好像是没关系,跟着就行,反正大家都这么做。为了搞清楚原因,“我”也跑了起来。可见群体的力量不容小觑。
🔉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家长群里的一个现象,老师在群里发了一个通知,说了不用回复,可能第一二个家长没看到便一如既往地回了“收到”,而后就有一群家长也开始回复“收到”,既然别人都这么做了,自己不这么做倒显得不重视了。直到老师说不要刷屏才停止了回复。
“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体的有意识行为。”
🔉
“他们不可能再通过考试,而且脑子里那些过多的、过于沉重的知识将不断流失,且没有新东西补充进去。他们的精力衰退了,继续成长的能力枯竭了。当他被培养好时,他已经精疲力竭了。他们安心下来,结婚生子,落入生活的俗套,而一旦落入这种俗套,他就会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职业中。他只是循规蹈矩地做事,但也就仅此而已。这就是平庸的生活,获得和付出显然不成比例。”
庞勒对应试教育进行了一番批判,提倡实质性教育。在我们最好的年华背诵大量教科书,而这些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一点都派不上用场,我们在步入社会后,需要的是提前武装好,没有实用知识的我们很可能不适应自己的生活状况,与想象的如果相去甚远,这种落差很可能把一个年轻人打入冷宫。
“一个国家给年轻人什么教育,就能知道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一方面,我们倚仗于这种教育带来的结果在社会上谋生,另一方面,我们又对其无可奈何只能被其卷起滚滚涌动。
周国平也说过“忘记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可悲的是,我们无法摆脱现实的奴役。
🔉
书里还有许多值得深思的观点:
群体自己如此强大,确定强权俯首帖耳,对弱者可欺者从无菩萨心肠。他们不会同情宽厚的领袖,却只向严厉欺压他们的暴低头,并为暴君建立起最壮观的雕像。
群体慢慢杀死没有反抗能力的牺牲者,表现出一种十分懦弱的残忍。
群体最渴望的不是自由,而是被奴役。
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也能表现出极度忠诚、勇于献身和不计名利的举动,这是孤立的个人根本无法做到的。如果要影响群体中的个人,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适合不过了,而且经常可以让个体慷慨赴死。
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这些传统的破坏,进步也是不可能的。
一百多年前的大众心理学,放在今天仍旧适用。
这本书要真的读起来,可没有那么轻松,但却值得一读再读。开拓另一种视角,反思自己,反思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