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颇多,有说图腾崇拜的,也有说与伍子胥和屈原有关。
伍子胥:为复仇灭国
伍子胥,公元前559-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楚国人。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杀害,据说伍子胥一夜白头,从楚国逃到吴国,做了吴王阖闾的大夫。前509年伍子胥协同孙武攻入楚国都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将楚平王的尸体撅掘出来,鞭尸。
由此可见,在春秋末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可以为私家灭国,这与儒家所倡导的思想是相近的。
韩非子《五蠹》里曾记载了关于孔子的一个故事。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一个人在战场上三次失败逃跑,孔子却向君主推荐此人,就是因为他很孝顺。这是孝悌举贤的方式。孔子与伍子胥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即是如此。
屈原:被谤仍选择殉国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时隔2000多年,他的所做的《离骚》至今仍是高中教材的必背篇目。
屈原在楚怀王时期,被谤流放,秦攻入楚都时,屈原投江殉国。
屈原没有因被谗害而嫉恨国家,最终选择自尽。可见发展到屈原时期,忠君思想已得到发展。
屈原可能代表的是个人,但发展到后来,所谓为君主“大义灭亲”的做法越来越多,再也不会出现像伍子胥式的复仇。这不能不说是思想上的大转变,这也是在思想上,中央愈发集权、操控臣民的表现。
昨天看易中天先生写:端午节是中国最传统的防疫日。愿疫情也随着艾草、雄黄酒早早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