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有感10
人大抵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I‘m not OK,and you’re not OK.
I‘m not OK,and you’re OK.
I‘m OK,and you’re not OK.
I‘m OK,and you’re OK.
绝大多数人稍微不注意,就终生在第二个状态与第三个状态之间穿梭:
I‘m not OK,and you’re OK.
I‘m OK,and you’re not OK.
大多数人永远无法进入最后一个状态:
I‘m OK,and you’re OK.
根源就是:处于第二种状态和第三种状态的人,着实见不得别人“的”好。
“见不得别人好”,这里的“好”是指整个状态,包括“变得更好”。
“见不得别人的好”,则是指“见不得别人的好处或好的地方”。虽然对方有不好的地方,但他同时也有好的地方。因为存在不好的地方,所以好的地方完全被否定、被遮盖,就是我们说的“见不得别人的好”。
加上一个“的”字,我们的注意力所处的地方就不同了。我的意思是:别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吧,但我们应该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好”的地方。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优点和好处,只不过是被我们的“有色眼镜”掩盖了而已,无论我们是否看到,它们就存在于那里,发挥着作用。
因为要比出胜负、分清好坏,所以,处于第二种状态和第三种状态的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不好”而不是对方的“好”上,放在对方的“错”上,而不是“对”上。久而久之,他们变成了“盲人”却不自知,这方面的元认知能力彻底被阉割,结果是:永远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别人“不好”上。说实话,对他们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舒服。
所谓“双重标准”就是这样形成的:
看别人的时候,注意的是“错”与“不好”。
看自己的时候,注意的是“对”、“好”或者“更好”。
于是,大多数人自断“后路”,停留在第二个或者第三个阶段,在其间穿梭却无法突破,永远不可能进入最后一个状态。
当你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必再主动费心去比较了。否则,你就像绝大部分人一样,不断把注意力放到“证明自己”上,并且常常“用力过度”,以至于“姿势走形”,动不动就“演砸了”,还要花时间和精力躲到角落里“舔伤口”,或者“硬着头皮死撑”——都不是有利于成长的事。
关键就在这里:
无论如何,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
这是我们的财富自由之路,事实上是通往任何“自由之路”的根本。
只有到了第四个阶段,才能知道这个阶段的惊人之好:
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的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
更为惊人的是,由于你能更多地、不断地看到别人的好,所以你所处的世界的的确确比原来要美好太多了。
每当你发现自己正处于第二个阶段或者第三个阶段,或者在这两个阶段穿梭的时候,启动你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
不对!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之上。
我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和“不好”之上。
若我有空闲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哪里做对了,哪里做的很好,以便我吸收经验,获得成长。
当下的任务只有一个:
成长。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即便要比较,也应该比较未来,而不是当下。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如果成真,证明就自动完成了。
今天抄录的内容比较多,是因为觉得这些内容对于我来说简直像“醍醐灌顶”一样。我是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典型代表,常常要么自大的不行,觉得自己哪都好;要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啥也不好。
但是看别人的时候,好的时候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是在挑人家的毛病。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是曾影响过自己利益的人,就会觉得这个人哪都不好。即使心里知道这个人很多方面其实做的挺好,也会刻意忽略甚至歪曲他的好处。
现在想想自己这种行为真的很好笑,像极了宫斗剧里的那些后妃,为了一点私利斗得不可开交,最后差不多都是两败俱伤。关键是还时不时来个“被害妄想”,对别人的话过度解读、反复琢磨,搞得自己心力交瘁。
这样的行为,分析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之上。
自己的成长比起任何其他事情都要重要的多,如果没有自己的成长,你就会永远在低层次的生活迷宫里打转转,永远不可能“更上一层楼”。
这一点我真是深有感悟。当我真正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成长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仅如此,我还由此而实现了生活的跃迁、工作的转变。
但在此之后,当我的注意力再次被各种人和事所干扰时,我的各方面成长进步都停滞了,继续回到“原地打转”的状态。这真是最大的悲哀。左右不了自己的人,只能沦为环境的奴隶。
始终把目标放在自我成长上面,努力向上,成为活在未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