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生看见衰亡
大义灯光夜市终于寿终正寝了。
人去铺空,破户残垣,冷鬼可觅,一睹萧然。想见其初创,千呼万唤始出来,怜视其目下,门前冷落鞍马稀!
前不几日,犹见几间顽强的店铺,借着昏黄的灯光,勉强开门,维持生计。生意人永远如此,做的转就一定做,倘买卖持续亏本便只能关门大吉。人流量越来越少,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除了歇业别无他法。像我等饭后散步的,只路过看热闹而已,不会真正俯身去讨价还价,买个小物件什么的。于是,再坚挺的门面也有撑不住的一天,再沸腾的高潮点也会遇见休止符!倒闭不可避免,荒芜迎面而来!
有人说,这是轮回决定的,盛极必哀,自然之理。有人说,这是人流量决定的,外地打工人群锐减,消费源日渐枯竭,不收手才怪。也有人说,这是政策决定的,政府不再扶持小商品经济,肯定是另谋发展别有安排。
我不明白是不是真的别有安排,我只知道,原先灯光市场里拥有铺位的人,都是饱赚了离开的。想其极盛之时,各种排档,各色吃食,各类小商品,晃人眼目,诱人肠胃,人们熙熙攘攘,涌进涌出,从白天到灯市,日夜不歇。商户们从来不用担心,只需守株待兔,备足货源,即能售卖转为利润。做夜宵的辛苦些,连孩子都带在身边睡在身边,单笔生意的利润空间或许不太大,但完全靠走量,量多则利多。我们偶尔也转进去吃夜宵,价格很便宜,而且菜品大抵不错,闻着也喷香,就不管卫生不卫生干净不干净了,什么都敌不过情义的酒杯。
想来政府也是狠赚了一笔的,那些租铺的钱,那些日日月月的税收,可谓坐收渔利。可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随着城市(城镇)建设思路的改变,原来红极一时的灯光市场走向衰落,是必然的结局,江河日下,日薄西山,政策重新洗牌,项目重新规划,土地重新配置,见怪不怪而已!
当初,城市经济需要发展,便四下招商引资,洽谈企业入驻,于是这里搞开发区,那里搞技术园区,发展中国家的这些举措,从某方面看有点类似于当年欧洲的圈地运动。大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农田里建设起来了,有企业开门就必得有职工做事,因之,与之相匹配的,大量外地打工者急骤涌入,所以,人力资源公司、租房业、小商品业、低端饮食业,火爆一时。打工人群聚集,吃喝拉撒,日常生活,作息娱乐,情绪宣泄,都需要窗口,我想灯光夜市当时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我倒不是说灯光夜市设计建设的目标对象就一定是外地人群,但事实上确是如此。
但是,大江东去,泥沙俱下,经济的发展往往是需要代价的,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也显现出来。城市发展的阵痛是,你迎来阳光,也得无奈留住阴影,你修好通衢大路,也得随时准备清理下水道。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都是必然要承担的代价。灯光夜市,人员纷杂,环境嘈杂,既脏且乱,一时嚣嚣,虽然,它对大义外地流动人口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容纳与消化,但是它的存在与衰亡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经历!
度过了草创期,城市要迈向新高度,要向高品位高品质发展,要重塑城市形象,雕琢城市品牌,只能再次忍痛,下定决心,翻过重来,存在安全隐患的群租房、人流集散地等,都会被取缔或移除,这不算过河拆桥,这只能算是建设新城池需要卸下旧城砖,如此罢了!
只是,所有的东西都会成为历史,但有些瞬间总是值得人们暖暖回望,灯光夜市理当被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