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随笔和说明文,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嗨,大家好!我是meteor,很高兴今天和大家分享叶圣陶先生《文章例话》中以《痈》、《整理好了的箱子》、《朋友》和《现代建筑的形式美》这几篇文章为案例进行的写作分析。
通过这几篇文章,我们来了解一下随笔和说明文这两种常见的文章形式。
先上思维导图:
01
在高一刚刚开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就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周写三篇随笔。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随笔”这个名词,不知道该怎么写。老师告诉我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和写日记差不多。
之前一直写的都是套路化作文的我,突然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只能从每天的日常琐事入手。后来慢慢扩展到由小事引发的感悟,再到对一些人和事的思考,有时甚至还会去思考如何拯救人类和地球……
渐渐地,开始爱上随笔这种文体形式。它不像记叙文那样,必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不像议论文那样,必须有论点论据和论证,逻辑严密,滴水不漏;也不像人物传记,必须罗列清楚人物的一言一行,少一项都不行。
它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但同时也包含了记叙文、议论文、传记、说明文等多种形式。篇幅没有太大要求,可短可长,类似于我们写的日记。
它继承了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但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的特点,又让它增加了不少可读性,拉进了和读者的距离。
如果把记叙文、议论文和人物传记等比作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那么随笔则更像是“集各种美味于一体”的大杂烩。
02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里说道:“随笔的唯一条件在于‘新鲜的意趣’。你得到一点感想,你觉着这点感想很有意趣,而且别人没有说过,于是把它写出来。读者对于这方面或者没有想到过,或者只是浮泛地想到过,不曾有过深入的体察,见了你的随笔,于是感到浓厚的兴味。可见作者的动手写随笔,读者的乐于读随笔,都为着新鲜的意趣。”
以郭沫若先生的《痈》为例,文章从作者生病长痈,然后又痊愈这一小事入手,详细描写了与“痈”斗争的经过。一语双关,间接抒发了当时对中华民族抗日的必胜信心和坚定信念。
随笔和其他文体的一个很大区别,就在于它更加着眼于生活中的小事,无论是多么细枝末节的东西,无论你的想法多么天马行空,都可以头脑风暴一下。比如由蛋炒饭联想到妈妈的味道和母亲的艰辛,体会她的不易,也可以联想到好吃的家常菜,阐述一些家常菜的做法,还可以两者都写。
03
世界那么大,随笔那么多,如何才能让我们自己写的随笔在众多随笔中闪闪发亮呢?
1.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王国维说过:“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相信大多数人上学时期写作文都免不了撒谎,有时甚至是胡编乱造。如果我们写的事情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仅仅依靠想象和道听途说,抒发的情感又如何能让人感觉真诚,从而让人产生共鸣?
我们不妨来阅读一下巴金先生《朋友》里的一些片段:
“我的生活曾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都分给了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与,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们。我并不曾说过一句感激的话,我也没有做过一件报答的行为。但是朋友们却不把自私的形容词加到我的身上。对于我,他们是太大量了。”
“一个朋友说过:‘我若是灯,我就要用我的光明来照彻黑暗。’
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来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发散出来,我属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来给这人间一点温暖。”
从这几段文字中,能感受到巴金先生对友情的重视和对朋友们一路相助的感激,你会发现在文章里这样的感情抒发非常流畅自然,并不会让人觉得虚假和空洞。
巴金先生的文字,总是让人感觉到非常的真诚,因为他笔下所描写的事情,所抒发的感情,全部都是从真实世界里提炼出来的,都是在他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记录下来的。这样的随笔,才能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才有读下去的欲望。
2.场景要具体
再来品味一段《朋友》里的文字:
“每一个朋友,不管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样困苦简单,也要慷慨地分一些东西给我,虽然明明知道我不能够给他一点报答。有些朋友,甚至他们的名字我以前还不知道,他们却也关心到我的健康,处处打听我的病况,直到他们看见了我的被日光晒黑的脸和手膀,他们才放心地微笑了。这种情形确实值得人流泪。”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非常眼熟?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时,总会有那么几个朋友不离不弃,在一旁鼓励和帮助我们。也会有一些许久不联系的朋友,听说了你的不幸,也会专门来看望你、关心你。
具体的场景更容易让读者有代入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想想韩剧里的男主,哪个不是又帅又多金?爱看韩剧的女生常常会把自己代入到剧中,以此来满足自己对爱情的小期待。
3.环境描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单纯叙事的文章总会让人感觉干巴巴的,而场景化的环境描写能让文章增色不少。
“他傍晚从办事的地方回家,见马路上逃难的情形较前几日更厉害了,满载着铺盖箱子的黄包车、汽车、搬场车,衔头接尾地齐向租界方面跑,人行道上一群一群地立着看的人,有的在交头接耳谈着什么,神情慌张得很。”
这是《整理好了的箱子》中的片段,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人物对话,仅仅依靠环境描写,就让人感受到了日军兵临城下时,上海弥漫的紧张气氛。
想要写好随笔,除了以上几点,还要勤写勤练,多读书,增加输入,增强对生活的感知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随笔的材料取自实际生活,只要不是糊里糊涂过生活的人,生活延长下去,材料也源源不绝。”
练好随笔,其他类型的文章也不成问题。
04
接下来再和大家简单聊聊说明文。
说起说明文,你想起的是什么?是一个个准确的数字,还是各种复杂的专业术语?
说明文介绍的是某个具体或者抽象的事物,讲明白一些内心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以《现代建筑的形式美》为例,文章逐层介绍了建筑的风格、材质以及不同建筑带给人的感觉。看完文章以后,让人对现代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就是一篇好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专业性比较强,读起来也比较枯燥,但实际上,说明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上学时期的教科书、某种产品的说明书,都属于说明文的范畴。
说明文的专业性也决定了它的读者范围较小,但一篇好的说明文给人带来的启发也是非常大的。
如何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是好的说明文呢?
“说明文的好坏在乎所发见、所理解的道理准确不准确。发见得准确,理解得准确,写下来的就是好的说明文,除非文字上有什么毛病。如果所发见的是空想,所理解的是误会,即使文字上一无毛病,也不能认为好的说明文。怎样才能使所发见、所理解的道理完全准确呢?这要靠平时修养、锻炼,是整个生活上的事情,不是只读几篇文章所能做到的。”
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等文体不同,它对语言趣味性的要求并没有后两者那么强烈,“说理”和“说物”才是说明文最主要的主题。
总结一下,今天的吃书分享是关于随笔和说明文这两种文章形式。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但也可议论和抒情,生活性较强。写随笔时要注意环境描写、具体场景和情感。说明文讲究准确性和专业性,好的说明文要让读者理解准确无误。
以上就是我的吃书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