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文启示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故事中,楚人的宝剑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后,剑沉在江里不会再动,而船在不停地向前移动,那他在船上刻的记号自然就失去了作用。
所以船靠岸后,楚人还从船上刻的地方跳到水里捞剑,就不可能捞到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而我们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二、循表夜涉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事先派人在澭水作了标记。可是滩水突然暴涨,而楚国人并不知道,仍旧按照标记夜里渡河,淹死了一千多人,军队惊叫发出的声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样。
先前标记的时候可以通过,而现在水已经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按照标记通过,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三、楚国尚武的风气
楚国是个崇尚武力的国家,而楚人也多随身携带武器,所以故事中楚人才会带着宝剑。
传说楚人是战神蚩尤的后代,以武为尊,楚国君臣自豪地宣称自己是蛮夷,和中原各国都不一样,专门攻打中原国家。
今天我们见谁粗鲁、凶狠,便说他野蛮,而古代南方民族被统称蛮族,野蛮一词就是来源于华夏族对南方民族的印象,可见那时的楚人非常剽悍,远胜于一些文弱的中原国家。
因为楚国长年的战争和占领,它的版图在各国中是最大的。即使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农业落后,兵力不强,但勇武善战的楚人还是常常开疆拓土。
四、《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著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内容很杂,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有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思想,因此《汉书.艺文志》把这本书列入杂家。
五、吕不韦
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相,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
在公元前238年,嫪毐发动叛乱,吕不韦受到连累,被免去了相国职务,离开京城,到河南的封地居住。
不久,秦始皇又下令,要吕不韦全家搬到蜀地(今天的四川),吕不韦害怕皇帝要杀掉自己,就喝毒酒自杀了。
六、成语运用
【刻舟求剑】
释义: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近义词: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运用: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要学会与时俱进,而不能刻舟求剑。
七、疑问句式
不亦惑乎:"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