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每个人都在成长,都在老去,过往如云烟。不管你是成功的励志史还是普通人,过去就像一张张旧船票。一去不复返,走过的路程,遇到的好人坏人,吃过的美食,爱过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在记忆里,记下一些文字,并不是鼓励别人,也不是安慰自己,更不是回忆艰苦,人生来世本来就是一场生命体验,悲伤失落快乐幸福都是生命的样子,这里我不说鸡汤,也不悲愤世态,就当是一群好友喝茶的平淡散话, 不感叹,淡然一笑是人生。
1辍学打工
2000年,上了一年多高中的我,固执的辍学了。事隔多年我还是不后悔,那个时候初中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也很多,比起他们我够幸运了。我当时就是想出来赚点钱不想让父母那么辛苦赚钱交学费和生活费。这也许就是我们那一代的早熟和“懂事”。
九十年代打工潮的兴起,村里年轻人慢慢走出去了。对于祖祖辈辈务农的农村人来说,似乎又通往了人生的另一条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自己去寻找土地生存”。听说以前我们村才四个大家,现在已经繁衍了三十多户。在日益增长的农村人口中,固定的土地已经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以及社会发展的各种物质需要。改革的春风已经吹到我们遥远的山区里去了。靠天吃饭的农村人常常收成没有保障,农业税和特产税是一分不少的要上交的。所以打工成了那个时候乃是全国贫穷地方人的好选择。
年还没有过完,我拿着父母给的400块路费跟着邻村的一个外出很多年的包工头出门了,一起的有附近几十个村民。从小到大,第一次出远门,从小就只能看见家乡的一座一座大山,对外面世界的模糊和向往。那时候鄂西山区交通闭塞,没有高速和铁路,只有一条318国道,山路十八弯的盘山公路。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日夜颠簸,到达省会武汉,然后买火车票去北京。
第一次见到火车,也踏上了火车,以前只能在电视里看见。那个时候铁路运输紧张,也没有现在那么多车次,可能对站票也没有限制。第一次见到这样人山人海的拥挤,每一次到站,都是只有上,没有下去的。可见当时农村涌向城市的迫切与渴望。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似乎每个人表情里只有一个目的,外出打工赚钱,致富成了那个时候的名词,也是人们谈论做多的话。周其仁先生在《城乡中国》里用经济学解析了中国特色的城乡大趋势,以及涌入城市带来的快速发展。
火车轰隆隆,像一匹野马向北方奔去。深夜,没有了卖香烟啤酒花生米的铁路售货员,车厢似乎安静了下来。有座位的乘客很多已经趴在座位台上面睡熟了,站着的人有的打开随带的棉被席地而睡。我挤在靠窗的人堆中,虽然站的有些疲惫,可始终还是没有睡意。看着火车穿过一个一个村庄或者是城市,偶尔漆黑一片的大地,偶尔灯火辉煌的灯光。我知道已经离家乡很远了,我从小恋家,此刻多少有点想家。离开村里时,小黑(我家养的看家土狗)一直摇尾巴呢送我上车呢。但是一下子思想里又在想外面的工作生活是什么样子,明天要去的建筑工地会不会很累,或者想象一个月赚很多钱,这是在老家种地赚不到的,就这样想着想着,一直到天亮。北方的雪还没有融化,一望无际的土地,又显得那么苍凉,毫无生机。一排排村庄偶尔闪现一下,这就是在地理书上说的辽阔的中国大地,这次终于感受到了。经过二十四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终点-北京西客站,我的打工生涯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