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观察
“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和发展智力的途径。教学工作的水平在许多方面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上占什么地位。从观察中不仅可以吸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时会活跃起来。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之母。观察力强的学生,绝不会成绩不良或文字不通。”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生观察,教学生细看》一文中开头部分所叙述的内容,道出了“教学生观察”在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怎么教给学生观察呢,教给学生观察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教学生观察和细看周围世界的现象。在大自然的急剧转变时期,要领学生到大自然去;这时,大自然正在发生猛烈、急速的变化一一生命在苏醒,生物的内在活力在更新,强大的生命冲动能量在聚积。”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在二月冬季严寒袭人的一个艳阳天,领着孩子们来到一个白雪覆盖的、寂静的果园,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去看、去听、去想,找出春天就要到来的征兆。孩子们仔细观察盖满白雪的树枝和树皮,侧耳倾听大自然的音响,他们的每一个小发现都会给他们带来愉快,每个人都能好奇地发现某种新东西,而且教师还常会听到种种有头脑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哲理”问题。
黑龙江五常市齐崇老师曾连续多年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学生游历我们祖国多个省市的山川美景,并指导学生边观察边写作,学生亲近、触摸大自然,感触一定很深,写作也一定能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也会因自己的亲历更加热爱生活。
浙江杭州的郑英老师在《教育,向美而生》一书的《阅读大地之书》一文中记述了她从2016年的清明开始,在24节气中每个节气的早上6点左右走进八卦田,观察、拍摄,追寻二十四节气的美妙,用相机定格大自然的季节轮换和岁月更迭,并在当天给学生看,附以自己的所思所感。郑老师有时还约上孩子们一同前往,曾给孩子们布置一项没有期限的作业:走进大自然,播种子、采野花、捉蚂蚱、放风筝、起单车、看日出、玩泥巴、拍一段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视频等等。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才能感悟到大自然的草木都是有灵性的,也会因此对大自然、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幕特别令人感动:大鱼滂沱,一位老教师正在陋室里讲课,屋顶多处漏着雨,雨声淹没了老师的讲课声,老师多次重复的大声地讲,仍然无济于事,下面的学生交头接耳说:“听不清呀,听不清……”只见老师从容地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静坐听雨”。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师生安静地坐着,屋顶漏雨打湿了老师和许多学生的衣服,没有一个人动弹,也没有一丝说话声,唯有落在铁皮屋顶上的巨大雨声。当时,一位学生打开了窗户。只见一位老师带着一些学生正在大雨中锻炼,口号声响彻云霄;那边的河边一位悠闲之士披着蓑衣,正在悠然垂钓。他们内心的天空真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教育真的是无声胜有声啊!
教会学生观察,助力学生更好学习和发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吧,因为大自然是一本丰厚的书,会指引我们寻找一切存在着的美好和善良的东西,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