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故土,能在异乡找到一位老乡开的饭店、做着带有家乡味道的饭菜,再约三五老乡好友一起相聚,浓浓的乡情在不自觉中便油然而生。老乡好友我认识的不多,约的更少,而一起相聚者,莫多于我的学生。
在湖州,我有幸找到了两家烩面馆,离学校也都不太远,老板也都是河南老乡,我是常客。烩面是河南的代表性面食,被称为中原第一面、全国十大名面之一。许多年前,也就是小时候,一包方便面7毛钱,那时都吃不起,更不要说一碗2块钱的烩面;多年前,尚在河南读书时,有了一定的经济独立,吃烩面也便成了“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再往后来,离开生我的河南、成长的中原、来到了现在工作的江南,难得遇到一家烩面馆,至少目前在湖州市,我只发现了两家而已。有时,我一天可以去吃两顿;有时,下着雨,我可以步行近一个小时,吃得肚子圆滚滚的,再徐徐返回。
如同《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一样,太守之乐,在于与民同乐。我这个小小的辅导员,也常常喜欢与生同乐。又如同读书做学问一样,我把写文章看作是一件神圣无比的事情。带学生去吃烩面,虽算不上什么大餐,但在我心中,却是我最诚意的招待,被带去吃烩面的学生,至少都是我心中不一般的学生。特别是和一些由陌生到熟悉的学生,一起吃的第一顿饭,往往都是烩面,
有一出讲述家庭伦理纲常的戏曲,曲目名叫《清风亭》。该剧目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的电视版和舞台版我都看过,讲述的大致故事就是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人在清风亭上拾得一弃婴,含辛茹苦恩养十三年后,偶遇做官的生身父母,为了荣华和富贵,养子便无情地离开养父养母,一对老人历尽艰辛苦寻五年,又在清风亭前路遇已经考取状元要在清风亭祭奠自己当年受难地的养子,两位老人苦苦跪地哀求,养子因怕影响声誉绝不相认,并视为乞丐,最终老夫妻又气又恨吐血而亡,而那位不孝子也被雷劈。
其中有个细节,两位老人与养子在清风亭重逢之时,颤巍巍地从怀中取出一路风霜、沿街乞讨讨来的两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自己舍不得吃而让儿子吃,但对于已经当上大老爷的儿子来讲,却如同狗食一般,被打翻在地。
一碗烩面,彷佛就是那两个肉包子。虽然未必是最丰盛的大餐,却也充满了无限的真情实意,希望可以把我心中最美味的家乡饭,留给我的学生。
曾经带过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前去吃烩面,却又分明感觉是在湖中进行摆渡,渡过了一批又一批、一批又一批、一批又一批......船,还在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