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何以为家》海报
“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电影《何以为家》中,12岁的小男孩赞恩的一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到困惑不解。而在得知情况后,又纷纷为之落泪。
赞恩生活在一个至少有七八个孩子的家庭里。
因为父母无力供养这么多孩子,赞恩小小年纪就要去房东家的零售店打工。刚会走路的小妹妹像动物一样被铁链锁在床边。
为了避免交不起房租被赶出去,赞恩的父母把他11岁的妹妹萨哈嫁给了房东为妻,萨哈却因年少怀孕出血而死。
赞恩从小记得的只有暴力、殴打和辱骂。他说自己也希望做一个好人,被人所爱,但是上帝不让他这样。所以他要起诉父母,让那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不要再生了。
电影《何以为家》剧照
赞恩对父母和对生活的控诉让人心疼,同时也让人反思:为什么赞恩的父母一边抱怨自己家庭贫困、生活艰辛,一边仍然要继续生孩子呢?那些“越穷越生”的想法是怎么来的?除了生育之外,还有哪些思维可能让人深陷贫穷?
这些问题,正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夫妻二人在研究的。这对夫妻也因“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与哈佛大学发展经济学家迈克尔·克雷默同获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夫妻二人合著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中,他们分别从粮食、健康、教育、生育四个方面对全世界18个国家的贫困人口状况进行了描述,并在对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贫穷是怎样影响人们的思维和决策、而这些决策又是怎样让人们进一步陷入贫穷的死循环的。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作品)
01.
什么是穷人思维?
要理解“穷人思维”,我们先来看两个书中的例子。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生养。
帕克·苏达诺是印尼一个收废品的人,他有9个孩子和一堆孙子孙女。其中一个孩子得了抑郁症,三年前失踪了。最小的孩子被他送去读中学。全家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这一个孩子身上。
帕克·苏达诺解释生9个孩子的原因:一是更多的孩子使他的养老更有保障;二是他们认为就挣钱和养老而言,男孩比女孩更有用。
有9个孩子而只能让一个孩子接受教育是一种有风险的投资。
对帕克·苏达诺而言,他似乎并没有别的选择。包括重男轻女的观念,也许也并非他的本意。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选择男孩只是出于理性。这也意味着生女孩会导致再次及多次生育,从而使养育成本进一步增加。家庭的经济前景似乎掌握在“天意”和“命运”手上。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如果他仅生两三个孩子而不考虑性别,那么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吃饱、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关爱。他们本来有希望走出贫穷,拥有一个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未来。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财富积累。
摩洛哥哈福莱特村的本·塞丹有5个孩子,其中3个儿子,2个女儿。5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他还有4头牛、1头毛驴和8棵橄榄树。他的3个儿子,一个已经参军,一个负责照看牲畜,但第三个儿子整天无所事事。
小额信贷机构AL Amana的CEO福阿德为本·塞丹设计了一个财富增值计划:本·塞丹可以贷款建一座牛棚,再多买4头小牛,8个月后将牛卖掉,就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利润。而本·塞丹却认为,他们一家人已经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了,不想再冒风险贷款来扩大规模。
本·塞丹的决定出于一种“小富即安”的想法。
但从客观的角度看:一方面第三个儿子花费了养育成本却没有产生作用,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这种“小富”仅能维持一家人现有的生活水平,在不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家庭整体抗风险能力其实是很弱的。
一旦家里有人患了比较花钱的病,或出现动物疫情,或发生气候灾害,整个家庭就很容易因资产损耗而陷入贫困。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穷人思维”是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因规避风险或节省成本等因素考虑,放弃了从长远看更有利的选项,反而使自身陷入更大风险或更低收益的处境。
这样的决策失当其实不止穷人会遇到。之所以叫“穷人思维”,是因为贫穷往往伴随着生活的纷乱、决策的可选择范围有限、风险承受力弱等,这些情况使得人们的决策更容易受到干扰,从而形成思维定势,做出长远来看更不利的选择。
而决策时不受财富因素干扰和限制的人,虽然也可能做出错误选择,但相比受干扰的人,他们的决策更客观,更有利于长远发展。
02.
避免掉入“穷人思维”的陷阱
查理·芒格最重要的投资思维之一就是逆向思维。
其他投资人考虑怎样使自己的投资成功,而芒格最喜欢考虑的却是找出那些可能会让他失败的投资陷阱和错误的思维方式,在决策过程中总是绕开它们。
“严格遵循避免犯大错误的原则。这个方法看似很笨,却能帮助你超越很多人。”
查理·芒格
同样,我们只需要了解那些直接导致人们变得贫困或使得人们深陷贫穷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我们人为难以改变,这里暂不讨论),并在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规避这些情况,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躲开“穷人思维”的陷阱。
那么,可能导致贫穷的主观因素有哪些呢?
1、短视
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并不直接跟金钱相关,但却间接导致了财富的下降。
一位生活窘迫的家庭里的母亲,听说学习理科比文科更容易挣钱。为了孩子能够“成才”,在他文理分科时,为热爱文科的孩子选择了理科。
然而,确定分科以后,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只上了一所二流大学,读了一个并不擅长的专业,毕业后勉强找了一份工作,像母亲一样继续过着凑合的生活。
为什么穷人容易变得短视,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研究表明:你的注意力总是放在自己感到欠缺的东西上。富人成天忙碌,就特别在意时间;穷人困于温饱,就格外重视金钱。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埃尔德·沙菲尔指出: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让我们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稀缺会降低大脑带宽的容量,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
2、信息匮乏
假设每个人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大致相同,那么富人接触的多数信息都是关于如何创造更多价值,而穷人接触的多数信息都是关于如何精打细算以解决温饱。这使得二者的财富差距更加悬殊。
精打细算能够帮助穷人在艰难的处境下维持生存,但它无法使穷人脱离贫困。
穷人能够接触到的关于如何脱离贫困的信息和渠道有限,这就是我们所说信息匮乏。信息匮乏与穷人所处环境有关。
北京有一位叫胡尹萍的艺术家,她的妈妈在四川一个小镇织毛线帽子卖给贸易商。十几个小时才能织成一顶帽子,一顶只能赚2块钱。
胡尹萍知道后,开始偷偷找朋友以“贸易商胡小芳”的名义购买并收藏妈妈的帽子,并专门为这些帽子办了展览。
小镇上的其他阿姨也陆续开始为胡小芳织帽子。阿姨们织的帽子飞出国门,出现在美国人和爱尔兰人的头上,并受到这些外国人的喜爱。
现在胡小芳在淘宝开了网店,阿姨们的帽子均价都在200元以上。
穷人和富人在智慧和才能方面并没有差异,造成两者区别的往往只是环境和信息。
同样都是阿姨们织的毛线帽子,在小镇的贸易商手里它们是廉价的地摊货,到了艺术家胡尹萍手里就变成了受人欢迎的手工艺术品。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是网友们经常用来自我调侃的一句话。实际上,贫穷并不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只会缩小人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范围,从而让人眼光狭窄、思维受限。越是为生活所困的人,这种眼界的困境越明显。
本图片及“胡尹萍和妈妈的帽子”的故事
均来自微信公众号“别的女孩”
3、自我认知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 ——富兰克林
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风雨哈佛路》里,莉斯·默里的父母因吸毒而患上艾滋病,一个死了,一个住在收容所。而中学时期长期逃课的莉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两年里学完了高中四年的课程。
当老师建议她考虑上大学时,莉斯最好的朋友、跟她一起露宿街头的克丽丝开始冷嘲热讽,读大学对她来说是从来没想过的事情。
在克丽丝心目中,高中毕业后去捡垃圾才是像她们这样的人可能的归宿。然而莉斯不仅上了大学,还拿着纽约时报的全额奖学金去了哈佛。
穷人的真正困境往往并不是贫穷,而是甘于贫穷,放弃了寻求改变命运的可能。
人们常说:“遇到困难时,穷人找借口,富人找方法”。这并不是对穷人的恶意讽刺。一个人有怎样的意愿,才会作怎样的努力。而当他被注定贫穷的自我认知限制时,遇到困境便很容易退缩。
只有那些坚信自己无论如何也会作出改变的人,才会不断去探索和尝试,直到目标达成的那一天。
03.
走向光明之路
在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的定义中,穷人是指日均消费低于99美分的人群。
在这个定义下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属于穷人的范畴。但为了能在生活中的种种选择中作出相对明智的决策,穷人思维仍是我们需要避免的。
要彻底改变短视的思维习惯、走出信息匮乏和自我认知的困境,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只有一个:教育。
这种教育不仅仅是识字算术这些基础技能,还包括认识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学会有效获取信息,能与不同的人充分交流、表达自我并分享经验感受等等自我成长和提升的能力。
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一个人才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辨别真正有价值的事物,而不会被身边的噪音所干扰。
在莉斯·默里的故事里,她因为重拾学业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功被哈佛大学录取,最终成为美国著名的励志演说家。
在《贫穷的本质》这本书里,出生在浙江绍兴农村的徐爱华接受了全村人的资助到设计学院学习,回村相继开了培训班、服装店,并不断扩大生意规模,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甚至在《何以为家》中小男孩赞恩的故事里,赞恩也因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拨打了电视节目的电话,从而使自己的遭遇受到关注,最终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电影《何以为家》剧照
教育的途径有多种,教育的本质也不单纯在于教育本身。
开放学习的心态、坚定而强大的自我信念和交流、吸收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核心,帮助人打造上升的通道而不是跌入沉没的陷阱。
即使没有接受系统的学历教育,借助网络、书籍和实践,也能让自己获取这样的能力。
“穷人思维”一方面来自资源的稀缺,另一方面来自我们自己。
针对资源的稀缺问题,国际上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机构致力于帮助人们脱离贫困。而就我们自身而言,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那些因稀缺造成的不当思维方式。
避开“穷人思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相信这一点,迈出改变的第一步,光明之门就已然为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