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以后,西晋王朝已是灯尽油枯,战乱导致老百姓们流离失所,被迫成群结队外出逃荒,其中关中地区大饥荒,十几万流民逃亡蜀地,其中有个氐族人叫李特,率先号召流民们反晋,入蜀以后,自发组织军队对抗朝廷大军,由于李特进入广汉以后,大开政府粮仓,救济贫民,在当地人心目中树立了巨大的威望,大家都愿意拥立李特为当地领袖,一起同仇敌忾对抗晋军。
过了不久,李特在战斗中不行牺牲,他的儿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与晋军战斗,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两年后,自称皇帝,国号大成,李雄死后,他的侄子李寿即位,改国号为汉。历史上称之为“成汉”。
“成汉”是在八王之乱的过程中率先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此后,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西晋王朝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要说灭亡西晋的割据势力,当属哪位英雄?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刘渊。
要说起刘渊啊,就不得不追根溯源,提到汉高祖刘邦那个年代的故事。由于西汉时期,匈奴贵族多次跟汉朝和亲,可以说是汉朝皇帝的亲戚,后来就一直改用汉皇帝的刘姓,这个刘渊就是匈奴贵族的血脉,也可以说和汉朝皇帝的血脉有着一些历史渊源。
刘渊起先在成都王司马颖部下当将军,专管五部匈奴部队,公元304年,刘渊回到左国城,由于八王之乱导致诸王混战,于是匈奴人便策划复国兴邦,拥立刘渊当大单于。
就这样,刘渊建立政权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集结五万人马,帮助晋军攻打鲜卑兵,以取得汉族人民的支持。
因为刘渊的上代和汉朝皇室有血缘关系,于是刘渊自封为汉王,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元元熙。他称王称汉以后,势力不断壮大,使得各地少族民族相继投奔,使得刘渊称帝之心日益膨胀。
可惜,刘渊在位的时候,没能灭亡西晋,因为在洛阳的老百姓虽然恨透了腐朽的西晋王朝,但也不愿意接受匈奴人的统治。因此,刘渊两次进攻洛阳,都没能占到一点便宜。
公元310年,刘渊死,刘渊的第四个儿子刘聪杀太子刘和而自立为皇帝,开始大募兵士攻打西晋各州郡,公元311年,各路汉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司马炽,杀王公贵族,抢夺皇宫珍宝,火烧宫庙,史称“永嘉之乱”。
不久, 晋怀帝司马炽被俘虏至平阳以后,因为不堪受辱,使得王公贵族纷纷落泪,被刘聪猜疑,于是将晋怀帝和晋朝旧臣十多人全部杀害。
晋怀帝被害的消息传到长安以后,太子司马邺继位,是为晋愍帝,但长安城内却一片死寂,皇帝即位仪式十分凄凉。
公元316年,汉军在大司马刘曜的统领下,向长安发起猛攻,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晋愍帝决定向汉军投降。
晋愍帝出降的时候,亲自光着上身,乘着羊车向汉军请降,汉帝刘聪封晋愍帝为光禄大夫,封怀安侯,至此,西晋灭亡。
西晋共经历了司马炎,司马衷,司马炽,司马邺四帝,历时42年,短暂统一以后又灭亡。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各族人民(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纷纷起义,前前后后一共出现16个割据政权(实际数量不止),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
由于北方政权更迭太频繁,此系列主要解说司马氏的命运,所以对“五胡十六国”就不做过多的叙述了。
那么西晋灭亡以后,司马家族的一支宗系,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即皇帝位,是为晋元帝,东晋王朝正式成立。
说起这个司马睿,并非是司马炎那一势力所生,虽然也是司马懿的曾孙,但却是司马懿的第三个儿子司马伷的孙子,因此从皇室亲缘来说,司马睿算是司马家族的远亲了。但就是这个人,却是司马家族最后的希望,司马睿没有直接参与八王之乱,但却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嫡系部队,司马越死后,司马睿在南方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方能称帝一方,建立东晋政权。
由于司马睿曾经在西晋皇族中,地位和名望都不高,晋怀帝派他去镇守江南的时候,他还带了一批北方的士族官员,其中最有名望的是王导,司马睿对他言听计从,就是王导的决策,使江南士族们纷纷拥立司马睿,司马睿方才巩固了东晋的统治。
司马睿觉得是王导和他的兄弟王敦帮助了他建立了帝位,所以对他们特别尊重,于是封王导为尚书,掌管朝中大权,让王敦总管军事,又陆续封王家的子孙们重要官职。
于是,东晋的大权,由司马氏和王氏共同掌握。这就是著名的“王马共天下”。
后来,由于王敦掌权以后,便不把司马睿放在眼里,司马睿心生不满,便疏远了王氏兄弟,刚刚建立的东晋王朝,又出现了裂痕。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人——祖逖,祖逖早年被司马睿发掘,任命为徐州刺史,此人胸怀大志,看到北方中原大地被胡人占据,心有不甘,梦想收复失地,恢复中原。
可司马睿是一个不思进取的皇帝,只想偏安一隅,对于北伐不抱希望,可觉得祖逖壮志可嘉,于是让祖逖出征,但大部分兵器,甲胄,兵士,都让其自行解决。
祖逖带着路上招募的队伍,横渡长江,在路上发誓:“我祖逖如果不能把中原的敌人扫平,就决不返回江南。”
就是这样一个“闻鸡起舞”的英雄人物,起先北伐大军取得了一定成就,可祖逖受到了主张偏安,不思进取的朝人所牵制,最后郁郁而终,北伐大业未竟,身先死。但不得不说,祖逖渴望河山统一,并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被后世万代传颂。
之前我们有说到,李特的儿子李雄,侄子李寿建立了“成汉”政权,割据一方。有个东晋大将叫桓温,亲手带兵灭亡了成汉王朝,被朝廷提升为征西大将军,一时间声名大噪,声震朝野。
桓温渐渐崭露头角,掌握了东晋的军权,这时候北方建立了一个政权叫前秦,桓温带兵第一次北伐,攻打前秦,失败而归。
公元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战羌族首领姚襄,收复洛阳,立下战功。桓温建议朝廷趁此机会迁都洛阳,可东晋朝廷却依然苟安一处,无意北还,桓温只得带兵南归。到了公元359年,中原地区被慕容氏的前燕政权所占领,过了四年,桓温被任命大司马,兼扬州刺史,官至宰相,一时间尽揽东晋大权。
公元369年,桓温觉得时机成熟,于是发动第三次北伐,讨伐前燕。这一次,却遭遇了“滑铁卢”,被前燕击败,损兵折将,狼狈回朝。
这一次失利,让他如日中天的威信力大大降低,但他的野心却越来越大,不久废皇帝司马奕,立晋简文帝司马昱当皇帝,开始谋划上位。
可惜,最后阴谋没能得逞,由于朝中王坦之和吏部尚书谢安的应对自如,桓温才没有成功上位夺权,最终患病而亡。
可以说,桓温是东晋权力史上面临的第一次重大挑战,就像当年的魏武帝曹操一样,在朝中举足轻重,无人敢轻视,可最终没能得逞自己上位的野心。
东晋出了很多名士名流,像陶渊明,谢安,王羲之等叱咤风云的名人志士,为东晋的历史增添了一丝奇妙的色彩。
后面会说到一个东晋传奇人物——谢安,在他的带领之下,东晋完成了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名垂青史。
虽然司马家族被后世所诟病,但东晋名流辈出,陶渊明更是开创了“田园山水诗”的先河,给后世的诗歌文化起了个好头。
东晋世族大家相争相斗,最终灭亡的命运已现端倪,东晋是司马氏最后的舞台绝唱,那么司马氏最终的命运如何呢?
敬请期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