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着像一个项目管理者那样思考...他们会花费比别人多的时间去落实每一个步骤,在确认无误后,他们才会有效地分配任务,团队才能够切实可靠地完成任务。 --《把时间当作朋友》P68
疑惑点:
对于“步骤”的关切,以及“任务的分配”,这样的一种项目管理思考方式,应该不适用于所有的“生产力产出”吧?
举个例子,在“想象力”,“创造力”扮演相当比重的艺术及文化创作领域,诚然一位画家或一位作家可以从最终呈现的作品形式出发,反推“步骤”的执行,但以我了解的历史,好多创作者一生也许就只写了一本书,或者一生只画了一张画,虽确有“著作等身”的人存在,可综合来看,过程的快慢一定也不可能用“刻板”的时间刻度尺来校准。
但凡可以用来校准的东西,就不是在“创作”,而是在复制!好比说,景德镇的瓷器人对一口瓷器的复制,亦或是美院的学生对“蒙娜丽莎”的微笑复制,这确实可以用“任务拆分”,“步骤执行”,“项目统筹”来指导,但,我们都清楚,其成品至多被称为“A货”而永远不是创作品。
反向思考:
虽然艺术或文学创作带有极强的主观性,随机性和不可控性,但我认为对创作者本身而言,在能力或技艺的获取,积累阶段,是可以借鉴,甚至是完成可以用“项目统筹”,“任务切分”以及“步骤执行”来指引学习,并获得进阶的。
好比说,我想成为像林语堂先生那样,用英文写出让西方人都为之赞叹的英文文学作品【注1】。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愿望,能否实现呢?可以!
如何做到呢? 假如现在你现在连英文都不通,那显然你接下来要做的是:学习英文!然后我们就可以链接到李笑来在其书中关于“背单词”这个部分-‘关注步骤’这个小节的观点: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把时间当作朋友》 P68
【注1】: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在美国用英文创作《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写在最后:
希望我们都能够在技艺,能力的积累阶段能够用“项目管理”的思维来指引自己,同时具备一双慧眼,一双巧手,一颗灵心,在前进的路上随时“创作”出只属于你的真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