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分享了关于时间管理的几本书,后台有人留言,觉得很实用,让我再分享几本。
其实我比较喜欢看“闲书”,书目比较杂,没有特定的类型。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三个月读过的部分书吧,都是我觉得还不错的。
艺术:《被误诊的艺术史》、《画的力量》、《美的历程》
财经:《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西方经济学》
哲学:《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功利主义》
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行为心理学》
文史:《祖先》、《青春志》
文学:《瓦尔登湖》
是不是很杂?有朋友说,你这书单,致用类的书太少了,读书的目的性太不明确了,这样不是白读吗?
我一直觉得读书不能“太功利”,我自己很少抱着既定的目的去读书。阅读时那种放松和愉悦,对我来说是难得的享受。不同类型的书,能让我看到周遭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世界,这个过程很有趣。如果读所有的书,都抱有明确的目的性,这件事反而没那么有趣了~
不过一个人看什么书,倒是多少可以反映出TA的个性。从我的书单大家应该也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有点跳脱的人。
02
很多朋友跟我说,阅读对你来说是享受,对我来说是折磨,完全看不下去,坚持不过十分钟。
其实,阅读和健身一样,完全是一个习惯。
我还蛮喜欢阅读的,应该是得益于家庭的影响。我爸爸是个顶爱阅读的人,他爱书,说他是书痴一点也不过分。每次去书店,都挪不动脚步。
印象中,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去上海啊北京啊这些大城市出差,我总盼着爸爸带礼物回来,很多时候,礼物可能忘记了,但绝对会买一堆书回来。
爸爸读书也很杂,真的可以说是博览群书,小时候我家是没有电视的,一家人的娱乐时光,就是一人抱着一本书。
我小时候挺调皮的,坐不住,不爱看书,也看不大懂。不过看着爸爸妈妈姐姐都在看书,我也就拿起一本假装在看了。从最早的小人书,到后来的大部头,小学时,我已经在看贾平凹的书了。爸爸也从来不限制我读什么书,非常宽容。
初中时候,是我阅读的一个高峰期。我在班级里年纪比较小,有一个同桌,比我大个两三岁吧,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但印象很深的是他的桌洞,好像哆啦A梦的口袋一样,总能变出各种各样的书来。我总缠着他借书看,他总催着我还,我常常晚上躲在被子里看书,所以很快就戴上眼镜了。
高中时候,是禁欲系的,课外阅读被强力镇压,只要看的书不是课本和参考书,就会被认定是“闲书”。尤其我读理科班,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只要发现立刻没收。有几次我还追去办公室,企图把书要回来,那可是我省吃俭用偷偷买的三毛全集啊。老师说,扔垃圾道里了。我就当真悄悄跑去扒垃圾堆,灰头土脸地回来,却一无所获。
我属于屡教不改型的,下次有了钱,还会去买,还会在自习课上偷偷看,还会被眼尖的班主任没收。毕业时,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整整一柜子的书,都是我的。他一脸嫌弃地说:赶紧拿走,在我这占了好几年地方。
03
如今,我也是爱阅读的,不过如今的阅读,还是有了几分功利的意味,到底是掺杂了一些衡量。最单纯的阅读,还是上高中以前那段懵懵懂懂又无忧无虑的时光。
如今我还能清晰地想起,某个与书有关的暑假。
《简·爱》,是我读的第一本外国名著,从一个高年级的同学那儿借来的,一起借来的还有《红与黑》。能在暑假时把书借给我,我暗自欢呼雀跃,怕给人家弄脏了,还专门包了书皮。那年我读初二。
借书的人说,这是禁书,最好别被家长发现。一整个夏天,我都躲在家乡的麦垛里,偷偷看书。枕着金黄的麦秆,暖暖的太阳照在身上,空气里都是小麦成熟的香甜。看得入了神,就忘记了时间,到了吃饭的时间,妈妈会大声喊我,声音能传出好远,整个小村子似乎都能听见。我就把书藏好,带着满身满头的麦秸跑回家。
这个夏天,我第一次为书里主人公的命运和爱情或悲或喜,哭了几次,又笑了几回。这个夏天,我开始认真思考,并且在心里对爱情有了最初的印象。如果是我,我会选择怎样的人生,会遇见怎样的爱情。会更在意俊朗的外表,还是更钟情于丰富的内涵。未来,我会嫁给一个男人相夫教子,做一个传统女性,还是靠自己的力量,来主宰命运和未来。
后来我才知道,那根本不是禁书,如今,书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那个夏天,是留在我心里很特别的记忆。从那个暑假开始,我的阅读更丰富了,看各种各样的书。也是因为这些书,让我看到了村子之外,学校之外,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一个更丰富的人生。
04
阅读是一个很私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目的和喜好都不同。关于阅读,我有一点点小心得跟大家分享。
1.书单的选择:
我把阅读划分为功能性和兴趣化。有明确目的,用以快速提高的,为功能性;没有明确目的,或者目标感不强的,我称之为兴趣化阅读。
有迫切地学习新技能的需求,那就从功能性开始,目的,就是最好的推动力。
如果只是为了美容养颜,那和我的阅读类型比较接近,以兴趣为主。
功能性的书,同一类型的,看经典的一两本就可以了,方法论就那么多,应该着眼于扩大领域。
而兴趣化的恰恰相反,应该盯住一个领域,深挖,挖透。
阅读也是个熟练工种,慢慢你就会发现,自己可以轻松驾驭很多之前觉得晦涩难懂的书了。而且,你很快就能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书单,要及时调整。
2.不同类型阅读的方法
功能性的阅读,注重实用性,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边读边实践。实践过程中发现不适用,那就赶快换一本。比如我最近买了好几本时间管理的书。但适合自己节奏的,也就那么一两本。
兴趣化的阅读,是长期浸入式的,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因为书籍实在太多了。博览群书当然好,但精力有限,必须有所取舍,比如,今年阅读重点为文史和小说,明年是哲学和音乐,后年是美术和自然,集齐7个领域,就可以召唤神龙了。
3.泛读、精读和复盘
精读和泛读,是我大学两门必修专业课,我移植了一些运用到日常阅读中。所有的书,拿到手,我几乎都是先泛读一遍。翻一翻序言和目录,再翻一翻每一章节的开头和结尾,对一本书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个方法用在书店选书和图书馆借书中特别好用。
有些书,翻读之下,发现自己很感兴趣,值得细细研读,那就进入精读。一章一节仔细地看,我经常会边读边做大量的笔记,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有共鸣的、有价值的,记下来。或者没搞懂的、模糊的,也记下来,回头再去翻相应的资料,研究透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书,过三个月,内容就忘了大半,过一两年,可能都记不得读过了。每次阅读结束,花几分钟,写一个小总结,哪怕只有几句话,也是非常好的复盘体验。把一本书吃透,应该就是从复盘开始的。
05
现代人的阅读方式,和以前差别很大,阅读的媒介,也从传统纸质,向多元化的电子产品过渡,不过,我还是钟爱纸质的。
电子产品的入侵,是人们难以深入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盯着手机或者电脑,在浏览的过程中,或许也能学到一些知识,但思维跳跃很快,很难形成系统性的有效输入,也很难消化吸收。所谓的碎片化阅读,并不是零散化阅读。所以我建议大家,少看点公众号鸡汤,少翻点微博热门,多买几本书吧。
能公开出版发行的书,毕竟经过了作者的反复修改、编辑的审核、市场的检验,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有效的过滤机制,比开放的网络资源,还是要严谨很多。而且,多阅读经典,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朋友说,她每天刷微博至少2小时,不知不觉时间就溜走了,并没有太多收获,有时还会懊恼烦躁。而阅读刚好相反,它有一种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可以让头脑清醒,思路澄明。
每天给自己预留固定的时间阅读,不要说没时间,30分钟,一定可以挤出来。
阅读,是件美好的事,所有的阅读,必然功不唐捐,那些你读过的书,会生长在你的骨骼肌肉和血液里,成为你独特的气质。再过几天,就是国际儿童读书日了,希望大家都能像孩子一样,能爱上阅读,并从阅读中收获快乐。也希望爸爸妈妈们,能给孩子做个榜样,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
如果你有阅读的美好体验,一定记得来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