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说,投资企业就是投资未来。
在市场中,增长空间决定估值溢价,所以,才会看到越是中小板和创业板,其市场给予企业的估值也就越高,但凡是市盈率100多倍或者市场大好时的市梦率,基本都是出自于中小板或者创业板。因为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未来成长空间可期。
企业业绩的衡量基础是净利率的增长,而净利润的公式是:
净利润 = 收入 *净利润率
而收入的进一步分解如下:
收入 = 市场空间* 市场占有率
即净利润=市场空间市场占有率净利润率,其中“市场空间”,决定了行业的天花板。
所以,决定净利润增长的三个变量是市场空间、市占率、净利润率。我们预期企业的业绩增长,主要从这三个维度考察,到底增长的潜力来自哪个变量?
行业空间
考察增长的第一个变量就是市场空间,大行业才能孕育大市值公司。
以服装行业为例,属于典型的大市场,例如日本的优衣库和西班牙的ZARA,就是属于大市场中成长起来的大市值企业,这种零售行业的本质是低利润高周转的属性,他们就是抓住了行业本质----利用卓越的管理和模式,取得了瞩目的成功。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的星巴克,国内的很多优秀的快消品,也都属于一样的逻辑。
在我国过去几年比较典型的属于家电行业,以空调为例,早几年市场就说到了行业的天花板,但是随着市场不断的开拓,从城市到乡村,从家电到商用,从一家一台,到每个房间一台,这样市场不断被打开,而行业龙头如格力、美的和海尔等龙头企业市值翻了几倍。
同样,正在发生的汽车行业也是如此,很早之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很早也就有人担忧市场饱和的问题。但是,只不过近些年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的火爆,一下子导致整个行业的空间扩大及数十倍。
同时,一般面向个人的企业,其市场空间通常会大于面向企业的公司,如美国市值前三的企业都是面向个人的,分别是苹果,谷歌,脸书。在我们国家市值最大的公司是茅台,也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因此,其市场空间更大,也因此获得了较高的估值溢价。
这同样也能解释了为啥投资者更喜欢大众消费品和医药行业,因为面向的群体是个人,一般空间较多,且较为稳定,才会产生容易对抗周期的特征。
行业空间的逻辑,也适用于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平均估值。总体而言,为什么大蓝筹的估值要低于中小创的估值?这个并非市场的非理性,相反是定价效率的体现,美国的百年历史证明,高估值的小企业指数的长期回报率要高于低估值的大企业指数。大公司的效益再好,增长空间相对已显不足;而小公司的风险再大,总是容易面临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能吐故纳新的小企业指数,长期跑赢大企业指数是必然事件。
对于企业投资者而言,净利润增速比净利润增长的绝对额更重要,是增速而不是绝对额决定了企业投资回报率。那么,什么情况下市场的增速最高呢?
那一定是从0到1的市场阶段,其市场的增速最高,也就是典型的新型供给创造出全新需求的行业,新兴行业的股票受到市场追捧的原因也在于此。
回顾过去几十年,那些开创了一个新行业的成功公司,无一不是增长的大牛。比如微软开创了软件产业、苹果创造了智能手机,阿里巴巴开创了电子商务行业、腾讯开创了个人社交行业等等。一方面,行业的初期是填补空白式需求,市场参与者的收入可能出现暴增。另一方面,行业空间本身还在外延式增长。
行业空间与市场表现
企业所在的行业空间,决定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所以,要投资一个企业,企业的行业空间是第一要考虑的问题。
通常比较好的情形是大行业里的小公司,这种情形下,企业有比较好的赛道,有比较长的雪坡,未来滚成大雪球的概率也高很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乐视,贾布斯每次出手,视频,电视,手机,汽车,涉及的都是千亿级的市场空间,于是总能撩动市场的高潮,显现出市场的高溢价狂热追捧。
目前还有一个企业渐渐的展现出这个特征,那就是今年被质疑造假的三聚环保,其所涉及的行业石油,煤化工,焦炭炼焦行业,生物质肥料,合成氨化肥,每一个都是千亿级别市场。所以,在被质疑之前,三聚环保一直是创业板里的白马领头。
市场里人都是盲目的,特别是对模糊不清的,充满想象的市场空间,人们总是愿意为自己的想象力买单,这就容易被那些深谙市场规律的人利用。这也是最近格力的董小姐谴责乐视欺骗中小投资者的由衷。
其实,这也能解释企业战略的多元化和专注之间的矛盾,毯子铺太大,容易嚼不烂,步子走太大,容易扯着蛋。什么都想做的结果是,可能什么都做不成。
经营企业跟经营个人一样,有所取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是最难的,所以,在市场中,远离那些画大饼的企业,一定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