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时候高中生有三怕:一是文言文,二是周树人,三是写作文。我就问学生为什么怕作文,学生不是怕写不好,而是怕没东西可写。这不由的我们反思,写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无东西可写?
先让我们问一个相似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有文字?
文字据说是仓缬造出来的。他为什么要造字?仓在甲骨文中上面是个房子,下面像是一个打开的门,所以仓缬是帮黄帝看守仓库的,他每天要记载下仓库中收集了多少,支出了多少,收入就结一个结,支出就解开这个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仓缬后来发现很多时候结绳表达不尽他所需要的东西,所以他十分苦恼,直至有一天他看见三个老人在一个三叉路口争执,一个说往左走可以逮住鹿,一个说中间走可以抓住猪。
仓缬很奇怪他们凭什么知道可以抓住这些动物,原来几位老者根据的是路上留下的动物的脚印。仓缬由此想到,我可不可以创造一种符号,代表着每天发生的事情呢,于是,就有了我们传说中的仓缬造字。
讲到这里大家发现没有,文字从一开始出现就是为了记载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文字是我们存在的证明。
我再给大家讲个故事。春秋末期,齐国大夫崔杼去吊唁棠公之死时,看见棠公的妻子棠姜十分美貌,全然不顾及同宗不得为婚的禁忌。强娶了东郭姜为继室。
而齐庄公也听闻了东郭姜的美貌,便与东郭姜私通,多次去崔杼的家里,还把崔杼的帽子赏赐给别人。崔杼非常恼怒,后称病不上朝。
公元前548年夏五月乙亥,齐庄公去探望崔杼(意在东郭姜)。前去调戏东郭姜,东郭姜寻机进入内室,趁机将室门关上了。齐庄公仍然不知,倚着柱子,唱起了情歌。而此时,崔氏家丁手执兵器一拥而上,齐庄公请求和解,未获批准;请求与崔氏盟约,也未获许;请求回到宗庙自尽,也未获许;请求与崔杼相见,崔氏家丁也拒绝。齐庄公想翻墙逃跑,被崔氏家丁射中大腿而跌落下来。于是,崔氏家丁一拥而上,杀了齐庄公。
齐国的太史伯写到道:“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了太史伯。
而招来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让其他把齐庄公的死因归於疾病而亡,可太史仲仍刻道:“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崔杼便又杀了太史种。
又招来太史伯的三弟太史叔,让其他再重新刻,太史叔仍书如旧,崔杼又杀了太史叔。接着招来了太史伯的最小的弟弟--太史季,逼迫他要以他的三位哥哥为戒,太史季年纪虽小,可仍然不为所动,仍书“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
面对着太史氏一门的前赴后继,崔杼毫无办法,内心开始颤抖,便放了太史季。
而故事还没有结束,齐国南史氏听闻太史氏一门被杀之事,便持简欲往,他什么意思?就是因为他错听崔杼又杀了人,他是来前赴后继的。遇到太史季后,才知自己错了,于是就回去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崔氏再杀史官,那么不知有多少史官站出来,他们为什么不顾生命也要记下历史,就是为了向后人展示真实的存在。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不认为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是对自我存在的一个真实记录,它可以让我们在多年之后,回忆起来不是一片空白。
记得刚来青岛时,要进行三龄一历的审查,人事部门在我的档案里发现了我入团时的志愿书,这可能是我能发现的保存最早的文字,当发黄的纸张打开时,儿时的笔迹展现在面前时,少年的单纯懵懂无知和激情,随着文字的再现,一下子穿过时光的界限展现在我的面前。那种被重新唤醒的记忆是人生中绝不可再生的珍贵与感动。
所以我常常感慨,如果自己小学时候的作文要是有意识或是在现在这样的新时代,就可以通过网络把自己写的东西保存下来,等到二三十年看到自己小时候的文字,可以回忆起以前的生活和感悟。那么,人生就一定是充实的人生,丰富的人生。
所以自从有了博客之后,我就一直坚持写博客,后来我写书的时候就把博客里的文章找出来,之后按一天线整理出来即可,所以我也不认为写书是一种苦,他是一次集中的回顾,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检索。
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停一停,让灵魂跟上来。其实,生活中的我们走的实在匆忙,文字给了我们一种可能,它让我们的灵魂不再茫然若失。
所以,平时的时间,我都在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文字可长可短,内容可笑可哭,不求发表,只在意是否真实。因为,那,都是自己曾经走过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