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概览
西门豹,战国初期魏国人,活跃于魏文侯执政时期,历任邺县(今河南安阳北、河北临漳西)县令,以政治家的远见与水利家的卓识闻名后世。《韩非子》《史记》《战国策》等多部典籍均载其事迹,尤以治邺功绩最为卓著,终因得罪权贵含冤而死,却留下千年不朽的治世遗产。
二、史载核心事迹
(一)智破 “河伯娶妻” 陋习
初至邺县,西门豹便察觉当地百姓 “苦为河伯娶妻” 而 “贫且空”。经长老告知,此乃三老、廷掾与祝巫勾结的敛财骗局:每年搜刮数百万钱,仅以二三十万为 “河伯娶妇”,余钱私分;选贫苦少女盛装浮河溺亡,致百姓携女逃亡、城邑空虚。
西门豹未直接驳斥迷信,转而 “将计就计”。娶妇之日,他亲至河边,见所选少女便称 “貌丑”,令老巫 “入报河伯”,随即命吏卒将其投河。待良久不见返回,又以 “巫妪不能白事” 为由,先后投其三弟子与三老入河。旁观的廷掾、豪绅吓得 “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西门豹才终止震慑,宣告 “河伯留客久,罢去归矣”。自此,邺地再无 “河伯娶妻” 之事,巫风陋习彻底根除。明代冯梦龙盛赞此计为 “智”:“顺民思维以破迷,远胜直言斥责”。
(二)开凿漳渠以富河内
破除陋习后,西门豹力推水利建设,征发民力开凿 “引漳十二渠”——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灌溉渠系,比都江堰早两百年,开创多首制引水工程先河。施工之初,百姓因 “少烦苦” 而抵触,西门豹直言:“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百岁后期令子孙思我言”。
渠成之后,漳水灌溉盐碱之地,使 “终古舄卤生稻粱”,邺县农业大盛,百姓 “家给人足”。这一水利工程效益延续千年,直至唐代至德年间仍在发挥作用,今河北临漳的 “西门子渠” 便是其历史遗存。关于治水功绩,史载曾有争议:《吕氏春秋》称实为史起所为,而《史记》《汉书》均归之于西门豹,西晋左思最终折衷为 “西门溉其前,史起落其后”,认可西门豹的开创之功。
(三)藏富于民与君臣博弈
西门豹治邺主张 “藏富于民”,虽府库空虚,却使县域殷实。魏文侯初因 “政绩下降” 斥责之,西门豹随即调集民间人力物资北击燕国,收复失地,以实绩证明治理成效,终获文侯奖赏。《韩非子》载其 “性急”,故佩带柔韧皮带自警从容;又评其 “不斗”,可见其专注治事、不事党争的品格。
三、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一)典籍与先贤之评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赞其 “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史记・魏世家》称 “西门豹守邺,而河内称治”,褚少孙补《滑稽列传》时更誉其为 “名闻天下,泽流后世” 的 “贤大夫”。
班固:《汉书・沟洫志》评其 “有令名”,肯定其清廉声誉与治绩。
后世诗作:“河伯何曾见娶妻,愚民无知被巫欺,一从贤令除疑网,女子安眠不受亏”,直白称颂其破除迷信之功。
(二)民间纪念与形象演变
邺地百姓为感念其德,在治水处兴建西门豹大夫庙与投巫池,宋、明、清三朝均为其立碑。三国时,曹操、田豫皆愿葬于西门豹祠侧,可见其声望之高 —— 田豫妻子称其为 “古之神人”,折射出民间已将其神化。
后世西门豹形象逐渐从 “贤臣” 演变为兼具降雨、求子神力的 “豹神”,虽偶遭北齐君主毁庙,但其祠祀绵延不绝,成为民众心中 “治世与庇民” 的象征。现代学者吴成国更将其视为 “先秦县域治理的杰出代表”,其 “以民为本、智除弊政” 的理念仍具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