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很火: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百科上的解释是在上小学前两年和上小学的时间段。个人认为,童年的定义,可以有两个,一个是狭义上的,就是百科上说的,指一定的年龄段,另一个是广义上的,童年应该是那么一种懵懂的状态,具体来说就是在面对一些事情时,懂又不懂。
个人比较晚熟,从第二个定义来讲我的童年甚至可以延长到初二。总得来说我的童年是万事随心,做自己就好。我们那个年代家长管得很少,学习方面,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最多就是提醒一句,你该看会儿书了!(这么说吧,我的暑假寒假作业从来没有完成过。)玩方面,更是自由了,夸张点说,就是活着就好,不出事就好。
为什么初三就不是童年了?因为晚熟如我,初三都快中考了才逐渐从老师的态度里真正意识到学习和升学的重要性。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我一道题不会做,身边的老师叹了一口气,失望地离开。那是我第一次切实品尝到挫败的滋味,意识到自己让人失望了。
我的童年用四个字就可以总结,平平淡淡。童年时期的自己真是太普通了,玩,别人玩的,我也玩,但都是一般般,从来没有拔尖。学习,时好时坏,学习不好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不好好听讲,不好好写作业,但为什么我的学习成绩有时候又很好呢?自己都觉得奇怪。
这么平淡的原因是什么呢?总结起来,主要原因是小时候自己对很多事情都不在意,漂亮衣服、玩具什么的,这些物质欲望始终没那么强烈,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弟弟现在经常还提到我那时骑着一个全校最破的自行车上下学,他都觉得丢人。但当时真没把自行车当回事,更提不起因为这个自卑了。)对学习的态度也很奇怪,没有一直认认真真过,但是吧,又有好强心,老师夸两句,有点小骄傲,学习不好了,一起上下学的伙伴有奖状,我没有,放学的时候就狂蹬自行车,将伙伴远远地甩在后面。挫败之后我就知道认认真真学习了?也没有。现在想想就是自己在学习上没有恒心毅力。
回想童年,最难过的经历是小学三到五年级这段时间,感觉这一段时间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委屈。三四年级碰到了一个凶恶的数学老师,题目答不出来时直接用铅笔盒打我,有一次让我在讲台上唱歌,我一边哭一边唱,她还还羞辱我,学我,笑话我。五年级凶恶的数学老师换了,可能与同学相处又出现了问题,不知道受了什么委屈(具体什么事情一点也想不起来了),憋不住了,对父亲哭着说不想去那个学校了,然后父亲就给我转学了。但是这一段经历对我造成什么心理阴影了,也没有,我没有因为这些事情不想上学,不想交朋友。
后来想想,其实这些委屈是可以避免的。小时候的自己遇到问题不跟老师家人说,性格软弱自己又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忍着,憋在心里,直到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才爆发,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转学。
回想童年,其实大部分都是温暖的事情。比如上初一初二时,冬天天不亮就得骑车去上学,奶奶直接让我在被窝里吃早饭(用奶奶的话,我闭着眼睛往嘴里送饭,那么艰苦,还坚持上学,从来没想过不去学校,那时候的我们真得很棒);比如有一次放假回家,其实身体不舒服,谁都没看出来,但是奶奶一下子就看了出来;比如六年级时,爷爷去赶集,给我买了一双凉鞋,而我嫌难看,就没穿过,爷爷居然也没说什么;比如,小学住校,放假了回家,太奶奶笑着对我说一段时间不见,她还挺想我的;比如三年级时走读时,家人来接时晚了点,哭得很惨,温柔能干的语文老师拉着我去洗脸;比如也是三年级时,学校组织去看电影,看电影太投入哭得又很惨,一个老师骑着自行车带我回学校……
写到现在,平淡如我,觉得不一定是童年治愈人生,是童年时接受的爱给人勇气和力量,治愈人生;需要治愈童年的人,幼时受到了伤害,这种伤害小时候没有能力、没有办法面对,只能长大后才能治愈。治愈的方法,无非也是爱。爱,真的是很好很好的东西。希望自己充满爱,对自己,也对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