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2 月 27 日,香港演员吴孟达不幸因病离世,在从艺的 48 年间,他在荧屏上塑造出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角色,尤其是其与周星驰合作的电影,更是为人津津乐道。为了缅怀达叔,不少人纷纷重温了他从前参演的经典作品,我也从对他的一些访谈当中,学习到了达叔面对人生风雨的正确态度。
从培训班毕业之后,达叔正式步入了演艺圈,开启了金牌配角的传奇人生。刚入行的他,凭借精湛的演技迅速走上了人生巅峰,小有名气的他,开始接各种剧本和商演,一时风光无两。但正值大红大紫之际,达叔却被名利冲昏了头,大手大脚花钱,为人好爽,出手阔绰,很快捉襟见肘,再加上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只能借债度日。
1980 年,达叔欠下了 30 万的赌债,被人上门追讨。无力还债的他,接到了银行要宣告他个人破产的消息。面对高额负债,达叔曾向好友周润发求助,却被告知 “你自己解决”,虽然达叔后来明白了他的苦心,但当时的困境曾让达叔一门心思想自杀,最后因缺乏勇气而告终。
虽然生活失意,但也不得不承担起还债的责任。就这样,他和债主达成约定,一边拍戏一边还债。因为破产的形象有些不好,本来公司有雪藏他的意愿,但在周润发的偷偷帮助下,达叔还是接到了一些角色。为了还债,公司把每次拍戏的报酬分成两部分,大部分都拿去还了债务,只留下了一些维持生活的基本开支。在人生的低谷期,达叔也放下了浮躁的心,不再纠结于名利,日复一日潜心研究演技,学习前人经验,就这样一步步地努力,最终凭借《天若有情》的 “太保” 一角斩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在金牌配角的道路上成就辉煌。
或许对于很多人而言,达叔的成功望尘莫及,但他起起落落的坎坷人生相信能引发不少人的共鸣。每个人都难免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都避不开失落、苦闷、彷徨甚至绝望的心境,很难做到坦然面对、淡然处之,更多的是情绪低落,还有人会怨天尤人或者自怨自艾,在酒精的麻醉中自暴自弃。
常听人说:困难像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身处逆境,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问题,你就往往会成为别人的问题。不管你是因为失恋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 也好,还是因为一时工作失意而对亲人大发脾气也好,都会给身边人带来困扰。
我们用十八年成人很容易,但是想要真正成熟却很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很多人年事已高,但心智还不成熟,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像周围人不断地索取,却从未想过给予。看看我们周围的生活,是不是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啃老族,和动不动打骂孩子的年轻父母?成长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需要我们穷尽一生去学习和付出,因为人生苦难重重,幸福只是偶然的感受,平凡和不幸才是人生的常态。
虽然生活拮据,但达叔还是努力拍戏还债、认真演好角色,从他敬业工作和认真生活的态度上,我们也不难发现如何学会成熟,那就是学会自律和懂得什么是爱。学会自律是成熟的法宝,而爱是自律的原动力。
一、学会全面的自律
自律就是用积极的心态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人生的起起落落甚至大起大落都很平常,遇到重大挫折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逃避甚至自杀的念头。但回避问题,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期待问题自行消失的想法何其幼稚可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逃避和拖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消极面对只会使问题变得更糟,而后继续消沉、恶性循环,这样自我放弃的后果就是与理想中的自己渐行渐远。
为什么人一遇挫折这么容易消沉呢?因为外界的打击或内心的煎熬蒙蔽了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不清楚努力的意义在哪里,心想着就算全力以赴也不一定有什么转机。或许有人说,结果并不重要,过程本身就是价值和意义的所在。但这样就变得没有目标和追求,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才是我们不断进取的根本。或许有时候我们只是忽视了一点,那就是生活中充满了平凡甚至不足,只有 “俯首甘为孺子牛” 般的潜心耕耘,才能等到功成名就的那一天。
1. 延迟满足感
自律是需要承担痛苦的,生活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即使再努力,我们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再怎么小心努力也可能把事情搞砸。于是与不知结果的努力相比,很多人倾向于 “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不少毕业工作的 “月光族” 就是奉行这种生活理念,谈恋爱时花钱也不知节制,不能忍受一时的清贫,失去了为未来储蓄的理智,结果是一生都要为此买单。因此,学会延迟满足感是十分重要的。
2. 承担责任
我们必须学会面对自己的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生活中可能有这样两类极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别人的身上,认为这一切都不是我的问题,或者把所有的责任扛在自己一个人身上,想着如果我怎么怎么样就好了,或者我如果不怎么怎么样就好了。无疑这两种都不是我们承担责任的正确态度,但不能否认的是,有时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两个问题。
3. 忠于事实
自律是积极面对问题的心态,不自律则是想方设法逃避问题,推卸责任。有的人因为懒惰而推卸责任,有的人则因为恐惧而推卸责任,因为看不到自己全心全意的努力得到一点回报,很多人就会变得消极和不自信,始终陷入悲观幻象中不能自拔,觉得自己是个废柴的想法始终萦绕于心、挥之不去。难题是立足于事实的,你越了解事实,就越容易解决问题,沉浸在负面的想法中终究有害无益。
4. 保持平衡
延迟满足感让我们学会克服了很多东西,但是盲目推迟满足感是不可取的,生活还是要自找一点乐趣。虽然我们要学会承担责任,可有的时候也要懂得拒绝。学习自律也要这样一种中庸之道,因为生活就是一种平衡的艺术。
二、爱是自律的原动力
培根曾说:“爱孤独者,非神即兽。” 没有一个人能够从与他人的关系中脱离,爱是我们幸福感的源泉,我们时刻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肯定和赞赏,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爱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重要,令人人心向往之,但生活中那些对于爱的错误理解也伤害了不少人,不少真实发生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唏嘘不已。
1. 对爱的误解
坠入情网不是爱
很多人都深知 “三分钟热度” 只是荷尔蒙的刺激,并不是真正的爱,但对于处在热恋中的人来说,又有哪个不相信自己遇上了真正的爱情呢?这或许令人困惑:如果热恋时惺惺相惜的感觉不是纯洁的爱情,那又是什么呢?其实是自我界限的短暂崩溃,因为性的吸引,你尝试与他(她)敞开心扉,你觉得自己终于遇上了懂自己的人,但其实这只是一种短暂的错觉,你觉得自己的需求似乎对方都知道,并随时可以得到满足,但这只是消除寂寞的手段,因为这并不是你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并不能真正促进自我心灵的成长。
过分依赖不是爱
在单亲家庭特别中,父母很容易把孩子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这在单身母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过度依赖并不是真正的爱,“没有你我活不下去” 也不是真正的关心。过度依赖可能会导致强烈的占有欲,只想着如何满足自己的情感,这完全是自私的表现。过度依赖也会导向一种脆弱的人格,一旦面临失恋或者丧偶,就很容易寻死觅活。
精神贯注不是爱
与过度依赖相似,精神贯注同样是一种爱的错觉。生活中精神贯注的现象司空见惯,比如你对于自己的狗狗的感情,在某些方面而言就是一种精神贯注。人们对于阿猫阿狗的喜爱,多半是出于它们的可爱乖巧,与狗相比,就很少有人对生性狂野的狼产生感情,因为狗狗很听话,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和狗狗们一起分享,失意时也喜欢把它当作很好的倾听者,狗狗也能体会到主人的喜怒哀乐,此时我们就容易误以为全世界只有狗狗懂我,但狗狗最多能够照顾到你的情绪,不能代替你生命的全部。
自我牺牲不是爱
爱需要相互的付出,一味地牺牲自己成全对方只会把自己摔得遍体鳞伤。民国 “少帅“ 张学良,不仅因为西安事变载入史册,还由于风流情史为人津津乐道,于凤至本是张学良的原配夫人,是让他感慨 ”生平无憾事,唯负此一人“ 的痴情女子,张移情别恋了一生,她也等了张一生,最终还在墓碑上留名 ”张于凤至“,冠以夫姓,还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给了这个五十年未见的夫君。于的深情令人感动,但这种自我牺牲式的爱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单方面的付出最终以悲剧收场。
2. 爱的真正表现
关注
爱需要倾听对方的声音,了解对方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在别人身上。心理学上有个名词——“移情”,就是完全不顾他人的想法,用自己的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真正的爱是一场深入心灵的交流,在推心置腹中帮助对方成长。
不惧风险
爱是要承担风险的,因为韶华易逝、生命短暂,爱情可以天长地久,爱人却随时可能阴阳相隔。所以爱不仅需要承诺给对方以照顾,还要承诺自己面对失去时也能够努力活下去。
独立
独立意味着允许别人和自己有不一样的想法、兴趣和习惯,尊重他人和自己差异性,同时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性。
充分投入
用承诺深化爱,学会为对方付出和放弃。
勤于自省,平等交流
人与人之间矛盾尚且存在,两个具有亲密关系的伴侣之间冲突更是不可避免,与发泄情绪、大吵一架相比,此时推心置腹的平等交流,约束自己的冲动,照顾对方的想法,更有助于事情的解决。
懂得自律
无论是学会倾听、独立还是懂得投入和平等交流,爱都是需要在尊重对方、约束自己种培养的,想要学会真正地爱人,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就要注意约束自己,所以说爱是自律的原动力。
3. 爱的本质
爱是一种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意愿。爱的目的是促进自己和他人更好的心灵成长,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厚爱的过程,在人生的不断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扩展自我的界限,才能实现真正的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