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不引进时下流行的机器人设备
1974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不仅仅给很多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还影响了整个汽车市场。从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了买方市场,客户的需求数量出现了拐点,从此前的迅速增加,转变成为了平缓的曲线。
在过去,不管生产多少辆车,总是都能卖出去的,就如福特说的那样“任何顾客可以将这辆车漆成任何他所愿意的颜色,只要它是黑色的”。因为市场的需求很大,客户为了能够买到车实际上并不在意颜色等问题,甚至是一些瑕疵。那时候能买到就不错了。
但是伴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客户们开始意识到汽车的油耗等特性,并因此而逐渐开始关注汽车的价格,这就导致了各企业的订单像遭遇了滑铁卢战役般的减少。在这样的环境下,汽车企业逐渐认识到需要回归产品的本质之一——成本。
而当时来说最流行以及最成熟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就是以福特的流水线为原型的批量生产模式,通过导入机器人实现自动化,以提高单位时间产出数量,减少人工成本,即自动化程度越高,代表成本越低。
引进设备有时候确实能够减少人工成本,而且可以让员工们远离危险的工作环境,但是很多企业却考虑的是如何赶上自动化的潮流(或者拿到政府补贴)。从而完全忽略了工作是否能够用机器替代,最后引入的时候不是让机器适应环境而充分发挥能力,而是让相互连接的工序为了能够匹配机器人的效率做出改变,最终成本并没有下降,反而会上升。
举例来说,很多机器手上料的时候为了能够精确定位,需要原材料放入固定位置的托盘里以保证位置固定。这样做看上去我们减少了一个上料的员工,但是想想看这个工序前后的各种工序的改变吧,首先使用托盘来盛放物料本身就需要投入托盘的成本,其次上游工序的工作内容需要增加一项托盘物料的整理操作,而下游工序如果使用不同的批量的话,托盘可能需要运输以及二次翻包。最终看似本工位的效率提高单位时间产出更多,但是上游和下游工序的稳定却遭到了打击,结果是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了。所以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引入机器人,首先要考虑的是整个价值链的成本是否能够因此而改善。
如果确实基于需要,发展自动化是合理的,但是千万不能因为一个工位能够自动化而购买机器人,自动化的实现是有前提有步骤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整个价值链上都有很好的标准化。(不单单是标准作业指导书那么简单的东西,标准化还包含人人都愿意遵守标准,并且热衷于基于标准改善称为新的标准)
其次是绝对不要为了面子问题而追求高度的自动化,毕竟机器人无法如同人员那么灵活,尤其是需求降低的时候,人员可以调整和灵活适应,而机器则很难实现迅速改变功能或者程式(未知的变化)。最终带来的成本增加可能在订单减少的时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元子注:自动化不是简单的用机器人替代人那么简单,实际上现在机器人还有很多操作无法完成,或者通过非常昂贵的代价才能实现。例如特斯拉自动组装工厂的座椅安装操作,机器手确实可以实现,但是却需要更高精度的定位装置,不仅会导致成本增加,也意味着这台设备多型号适应能力很低。而熟练的工人甚至可以灵活的实现多种型号的“盲接”操作。所以自动化不代表就一定是低成本,找到那些价值链上标准化程度已经非常稳定的关键工序是自动化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步骤。
以上所有文字均属于个人原创和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另外所有的理解仅仅是我个人的理解,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探讨。如果觉的本公众号有价值请关注并帮忙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