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潭日记215:骂出名堂来
晏弘
《庄子》里有个士成绮,他自诩博学者,不辞远道而来拜见老子,初次接触甚是失望,蔑视之,当面羞辱老子并非圣人,一味聚敛钱财,不仁也,老子漠然不应。第二天士成绮欲问道于老子,蹑手蹑脚,“雁行避影”一般,假惺惺装作羞愧的模样,请教老子如何修身,老子说,昨日呼我牛也谓之牛,呼我马者谓之马,我所顺应万物乃自然而然,不为投其所好而有所顺应。老子继而一席话,骂起来文绉绉的,讽而刺之,他说:“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颡頯然,而口阚然,而状義然,似系马而止也,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覩于泰,凡以为不信。边境有人焉,其名为窃。”意思是说士成绮你太作了,看起来高人一等,鼓目生威,昂首生傲,口舌犀利,貌似巍峨,如同被拴住的奔马,蠢蠢欲动而勉强自控,一旦脱缰就如箭弩发动,观察甚慎,自恃智巧而流露骄横之色,凡此种种都不能看作人之真实本性,边远闭塞之境就有此种人,是为窃贼!老子绵里藏针,如此回击,当见血矣。
岂不闻老子所言“以德报怨”?果真如是,观其行却何其难也!当然,《庄子》里的故事或虚构,或杜撰,理论上假设是真的,实际上算不得数的。庄子振笔骂人、损人、贬人,够狠,历数孔子诸多不是,甚至上至尧舜,粪土当年万户侯。庄子并不倡导仁义,也不主张扬善去恶,“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意在顺应自然、无为之为、逍遥自得。庄子的思想重在修身养性,逆境中找到平衡,治国平天下就一盘散沙了。
《论语》里,孔子说了一句大实话:“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知恩报恩,怀感恩之心,存敬畏之心,但你不仁,我就不义。孔子听说弟子冉有为季氏管家理财,苛捐杂税,剥削百姓,聚敛财富,使季氏富可敌周公,孔子对在座的弟子们发号施令:“冉有非吾徒也,你们鸣鼓而攻之可也!”于是乎一起大批判,冉有闻之改过自新,向善而行,从此处处施行仁德。
孔子向来温良恭俭让,但骂起人来毫不客气,他反对殉葬制度,包括人俑,他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断子绝孙!还有一次,子路请子羔去做费县县长,孔子骂子路误人子弟,“贼夫人之子!”他认为子羔太年轻,尚未完成学业,修养不够,遇事不懂权变,于己于人于事不利。子路认为地方上有黎民百姓,有社稷祭祀,耳闻目染,增长见识,不一定埋头读书就是做学问啊。孔子说子路狡辩,油嘴滑舌,是“佞者”,习惯犟嘴的子路此时不敢接腔,孔子不怒自威。
禅宗公案里有许多明心见性、机锋相对的故事,佛门有打有骂,德山棒如雨点,临济喝似雷轰,无不接引,启示开悟。唐朝贞元年间,有僧问药山惟俨禅师:“平田浅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麈?”药山说:“看箭!”僧放身便倒。药山说:“侍者,拖出这死汉!”僧便走。药山说:“弄泥团汉,有什么限?”北宋雪窦重显禅师读此公案,写下批语:“三步虽活,五步须死。”再写二字:“看箭”。这一箭必中,不是杀人箭,就是活人箭。
某日,百丈怀海禅师问黄檗希运禅师:“从何处来?”黄檗说:“山下采菌子来。”百丈问:“还见大虫么?”黄檗便作虎声,百丈于腰下取斧作斫势,黄檗按住便一巴掌,百丈至晚上堂说:“大雄山下有一虎,汝等诸人出入切须好看,老僧今日亲遭一口。”
后来,沩山灵祐禅师问起仰山慧寂禅师:“百丈面前,黄檗虎话作么生?”仰山说:“和尚尊意如何?”沩山说:“百丈当时合一斧斫杀,因什么到如此?”仰山说:“不然。”沩山说:“子又作么生?”仰山说:“不唯骑虎头,亦解收虎尾。”沩山说:“寂子甚有险崖之句。”晏弘读此,忽发奇想,既然收得虎尾、骑得虎头,捋得虎须,索性穿得虎鼻,牵虎上堂礼佛。既然已思无思之妙,思尽还原,不如解缚,放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