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播出有一段时间了,评论整体呈现两极分化,有人吐槽这部剧拍的得并不专业,剧情俗套无论怎样都绕不开恋爱;有人说母亲看了这部剧,主动反省自己,打电话给女儿道歉。
目前这部剧的评分并不高,我翻了翻我最喜欢的两个影评公众号,它们的观点也是完全相反,我也一直在纠结这部到底好不好呢?或许,从不同角度去看,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吧!
但我必须承认一点的是:虽然这部剧有很多不足,但这部剧的某些片段的确温暖了我。
我的观点算不上专业,更谈不上权威,只是想分享一下自己看这部剧的感受。
老实说,我在看前两集的时候就打算弃剧,因为里面的一些对于不知道后面剧情发展的观众来说,略显浮夸和突兀。可在朋友的一再推荐下,我还是看了下来,现在每集必追。
其实真正打动我的片段是在第三集。
这集故事的主人公经历很简单,甚至就有可能是我们的亲身经历。
尤娜,一个高三学生,父母早已离婚,但为了孩子高考并没有告诉她这件事。其实尤娜在于父母相处的过程已经有所察觉:每当忍受不了母亲时,父亲就会以出差为借口,搬出去住。
为了不让父母分开,更为了父亲能够多陪陪自己。她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式——自残,来引起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她的计划每次都能得逞,同时她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她甚至还实施了两次自杀。在给尤娜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女主贺顿发现这个突破口得从她父母身上找。
貌合神离的夫妻就这样聚在了一起,第一次他们都没有做好准备,还极力掩饰已经离婚的事实,这次咨询只好无功而返。可为了孩子,第二次来找贺顿的时候,他们决定敞开心扉。
在贺顿的循循善诱下,他们回忆第一次提离婚的场景,这对他们来说是痛苦。一直以来他们都是以争吵代替沟通,强势的一方对另一方只有指责与埋怨,而那方只能用沉默来回应,实际怨气填满了内心,最终只好以离婚收场。这样真实的场景也反应了很多现代家庭出现的问题。
父母以为只要瞒着孩子,她就不会受到伤害。但其实夫妻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即便父母不说,孩子也会敏锐地察觉到。高三又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当夫妻矛盾上升到家庭矛盾,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高三又是即将离开家庭,独自走向社会的过程。那么他的家庭只剩下父母两人相对,那如果这时父母的关系不太融洽,孩子就会担心,当自己走后父母的关系无法维系,那这时候孩子就会担心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而这些不同行为的背后,都会有一个行为动机——维系家庭关系。
这样看来,尤娜的一切行为就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本来以为这次咨询会到此结束,结果贺顿邀请尤娜的父母做了一个测试:
让他们回忆两年的时间,他们发生的五次争吵都与谁有关?
在这五次争吵的过程中,哪一件会让你们觉得特别伤心与谁有关?
当他们各自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贺顿也在他们的选择中,深入分析了他们当时的感受。
他们唯一一致的目标就是尤娜,孩子就这样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到了他们的矛盾中,这也导致了孩子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性,她会认为是她的原因导致了她的失败,还会误认为只有当她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才会齐心协力地在一起。
当我看到了屏幕中的那对父母泣不成声的时候,我在想生活中那些出现问题的夫妻无法好好沟通,如果看了这一段会不会被打动?
或许会吧!至少有过类似经历的孩子,我多么希望我父母当时能看到这片段。
贺顿的分析我无法评判是否专业,我相信事实上的心理咨询应该也没有电视剧所呈现的那样简单。
与其说打动的我是贺顿那样的心理咨询师,不如说是一个渴望像心理咨询师那样的朋友。在我们孤独,伤心,委屈,愤怒的时候有人能够认真倾听,用心分析我们的感受。
如果没有的话,那就成为一个那样的人——治愈别人,温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