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高中同学带她孩子去大剧院看话剧,她自己也没想到孩子竟然很喜欢。从她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隐隐的自豪感。
对于话剧,我的印象停留在黄磊和何炅的《暗恋桃花源》。也曾了解过,票价不菲。相较之下,电影票价亲民许多。
这仅有的认知,使我一直觉得看话剧是一个特别文艺的行为,这其中包含了文化和艺术。
说到文化和艺术,就忍不住想聊聊我印象中的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图书馆。
【博物馆】
印象里,博物馆比较阴森,原谅我用这个词,可能是觉得博物馆里都是比较冰冷的物件。但,换个角度思考,博物馆其实是很有温度的地方,承载了许多历史。
每去一个地方旅行,我都会选择到当地博物馆逛逛。这种选择,更像是跟风,没有太大的兴趣在里边。因为不懂得博物馆的价值所在。
这或许和从小成长的环境有关。接触博物馆机会为零。对于没有接触且缺乏了解的事物,铁定是不知道它们价值所在。
回想曾经去过的博物馆,还是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不同地方的博物馆,都有当地的文物,有些是书籍,有些是器具,有些是衣服,种类繁多。
在博物馆,隔着玻璃,还是能够感受到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的气息。
或许这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美术馆】
美术馆,在我眼里一直是高大上的存在,是艺术家们去的地方。
直到有一回,红红和我说,她周末要去美术馆。美术馆?我不确定的再问一次。她说是的,要去美术馆逛逛。
那瞬间,我才明白,原来美术馆没有界线,不是只有艺术家才能去的。
尽管如此,我仍旧怀疑,红红去美术馆,能看得懂画作么,能看得懂画家要表达的意思吗?那一刻,我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了红红身上。
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特别出名。在看达芬奇传记前,我是看不出这幅画要表达的意思,也看不出这幅画好在哪里,只是单纯觉得这幅画看起来很舒服,这个人看起来很好看。
我没再追问红红去美术馆的感受,那时候我还没开始画画。后来接触画画以后,她就和我说了一句话,要多看好的画作,这样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审美。
实话是,我现在仍旧不会欣赏画作,但不妨碍我对美术馆的向往。相信会有一天,我驻足美术馆,安静的欣赏画作。
【图书馆】
相比而言,我对图书馆的了解深一些。
上大学前,我很少去图书馆,因为中学时代对图书馆的建设不如现在这么用心。
大学时的图书馆,很多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读物。我最喜爱的是一楼,那里有许多杂志刊物。八小时以外、知音、散文、读者、37°女人等等。
我骨子里的伪文艺范就是泡图书馆而来的,大学期间,我待得最长的地方就是图书馆。
与我而言,图书馆是很神圣的地方,是可以让人心安,积极,成长的地方。
这或许和环境有关,图书馆相对其他比较平常,也很亲民。
【多元审美】
在我的意识里,除了图书馆外,原本没想过要带孩子去博物馆这些地方。我常常选择性的略过自己不熟悉的事物。
其实有机会,还是要带孩子去这些地方走走,感受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断不能因自己的无知而扼杀孩子多元化了解文化艺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