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盗的讹诈

《南京大屠杀全纪录》作者:孙宅巍  李德英

当三路军已进抵南京城郊的时所,松井石根异想天开地决定对中国军队实行劝降。

12月8日,因为肺炎而发烧的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在他苏州的华中方面军指挥部里,勉强支撑着,同他的幕僚们商讨军情。“前方部队推进到了什么地方?”松井的声音有些嘶哑。

副参谋长武藤章顺手拿起一根指示棍,走到一幅大型地图面前说:“从汤山向紫金山进击的第十六师团大野、野田、片桐部队作为东线先锋,已经进抵麒麟门,并开始向紫金山发起冲击;从东南方向进攻的第九师团胁坂、富士井、伊佐部队正在向淳化镇发起最后的攻击,即将向大校场飞机场和光华门一线推进;南路的第十军长谷川、竹下部队很快就可以通过牛首山,向中华门外的雨花台进击。”

武藤章说完,将指示棍沿着南京地图的南半部,从东到西,画了个半圆,补充说:“方面军三方面的包围,将在一两天内,收缩到南京的城墙边。”

松井石根聚精会神地听完武藤章的介绍,随即口授训令:“12月9日,派飞机到南京城内散发劝降书。中国军队如果不接受投降,从10日正午起,向南京城发起总攻击。”

当天,情报参谋中山就把一份刚起草好的“劝降书”日文稿,交给翻译官冈田尚:“对不起,这类文稿本来都是藤木翻译官负责翻译的,现在他留在上海留守司令部,只好请您代劳了!”

“劝降书”由冈田尚迅速译成中文,经松井石根审阅,签字。

9日正午,一群敌机同往常一样,从东边飞向南京城。城内顿时警报声大作。市民们纷纷往防空洞里或者较为安全的地方躲避。

可是,在南京上空盘旋的日机既没有扔下一颗炸弹,也没有用机枪扫射,而是撒下了雪片一样的传单。传单上印着松井石根签字的“劝降书”:

百万日军,业已席卷江南,南京城正处于包围之中,从整个战局大势看,今后的战斗有百害而无一利。南京是中国的古都,民国的首府。明孝陵、中山陵等古迹名胜猥集,实乃东亚文化荟萃之地。日本军对负隅顽抗的人将格杀勿论,但对一般无辜之良民及没有敌意的中国军队将是宽大为43,并保障其安全。特别是对于东亚文化,更将竭尽全力予以保护。然而,贵军如果继续抵抗的话,南京将无法免于战火,千年的文化精髓将会毁于一旦。 10年的苦心经营也将化为乌有。本司令官代表日本军,希望根据下列手续,与贵军和平地接交南京城。

对本劝告的答复安排在12月10日中午,地点在中山路句容道的警戒线上。贵军派司令官代表和本司令官代表在该地进行接收南京城所必要的协定的准备。如在指定的时间内未得到任何答复,我军将断然开始进攻南京。

大日本军总司令官松井石根

日机投下的“劝降书”,迅速被送到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的手中。“岂有此理!”唐将军将日军的“劝降书”抛掷于地,愤愤地说。他知道,这是敌人的最后通牒,它标志着日军对南京城垣的总攻击即将开始。

唐生智经过反复思考,叫来作战参谋,口授命令:

命令:

1.本军目下占领复廓阵地为固守南京之最后战斗,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地,动摇全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定遵委座命令,按连坐法从严办理。

2.各军所得船只,一律缴交运输司令部保管,不准私自扣留,着派第七十八军军长宋希濂负责指挥。沿江宪、警,严禁部队散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倘敢抗拒,以武力制止。

参谋将记录好的命令,呈送唐生智过目审阅。唐生智匆匆扫视一遍,便潇洒地在记录稿上签了名。

“即刻发出。”他果断地交代参谋。

当晚7时,唐生智的命令发到了卫戍部队中的各军、教导总队和各直 属部队。

唐生智采用了兵家常用的背水一战之策。

汉将韩信,曾经率万人背水列阵,大败赵军,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背水一战也不是任意搬用都可以取得胜利的,它还决定于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其他各种辅助条件。唐生智此时此刻决定收缴船只、背水一战,虽然表现了他率军守卫南京的决心,但是却因此而种下了一颗永远也咽不下的苦果。

第七十八军军长宋希濂根据唐生智的命令,部署第二一二团协同宪、警部队负责办理收缴船只的事项,并在沿江边贴出布告,严禁私自渡江:

1.无司令长官公署通行证而渡江者,认为私行渡江。

2、私行渡江不服制止者,准一律拘捕转送核办。

日历终于翻过12月9日。新的一天,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是决定降与战的关键一天。

当大地在蒙蒙的晨雾中刚刚苏醒的时候,古城四周就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中国军队毅然用猛烈的炮火,来回答松井石根的劝降。

中日双方的资料中,都记载了中国军队这一义无反顾的勇敢抉择。《申报》记者对12月10日的战事作了如下报道:

南京之战事,不因日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致牒唐生智将军,要求和平入城而比较和缓,抑且光华门、通济门、中山门一带之战事,更形激烈,自朝至午,未有片时停息,华军对于死守南京,至为坚决,予日军以重大打击。

日本方面的资料作了这样的记载:

唐生智无礼至极,非但在10日正午以前没有任何回复,反而从10日早晨起,用猛烈的炮火攻击我军,作为酬报。

12月10日3时,古城苏州万籁俱寂,夜空亮着满天星斗,半圆形的月亮已慢慢移动到西方。在夜幕的笼罩下,高耸的虎丘塔,孤影东斜。

黑夜中,从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部院子里开出一辆军用吉普车。车子驶出苏州城,沿着公路疾速向西开去,很快便消失在茫茫的江南原野上。

那辆吉普车上,为首的是华中方面军副参谋长武藤章大佐。他的身旁坐着高级参谋公平和情报参谋中山。前排座位上,坐着翻译官冈田尚。

45岁的武藤章,是日本熊本县人,曾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受过严格的正规军事训练,长期服务于陆军参谋本部、陆军省,当过陆军大学的教官。他热衷于用武力征服中国,狂热地鼓吹扩大侵华战争。

武藤章一行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作为日军的代表,准备按照“劝降书”的规定,到南京中山门外的公路上接受中国军使的降书。

车子开得飞快,车上的人彼此缄默,他们都期待着这一使命的完成。他们相信,“劝降书”中的规定,将成为现实。

天亮以后,他们已经可以看清道路两旁的景色。那远处起伏的丘陵、山峰,蔚然壮观;沿途残破的村舍和横在田野里的尸体,显得分外凄凉。

武藤章心潮起伏,充满了激情。因为无论是壮观的山丘,还是荒凉的村落,它们都已经成为日本人的战利品,现在,他已经骄傲地行驶在被征服了的土地上。

吉普车驶过太湖北岸,沿着京杭国道,直驶南京郊外。

武藤章的思绪,随着吉普车轻微的颠簸,似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幻境。他仿佛被车载着,已经行驶在中国首都的马路上;仿佛乘坐战舰,沿着浩荡的扬子江面,驶进了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武汉,又开过三峡,行抵山城重庆;仿佛通过东南亚的热带丛林,到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中的岛国....

突然,随着吉普车的戛然停止,他的身体微微向前一倾。

幻境顿时从眼前消失。汽车经过将近8个小时的行驶,已到达了南京中山门外日方的步兵哨线。

武藤章从梦幻中走回现实。近处不时响起乒乒乓乓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

他习惯地看看手表。此时时针和分针恰好重叠在“12”上。他与随员们不约而同地向公路的前方看去,希望能够看到一群打着白旗的中国军使,前来谈判投降。

他们在默默的祈祷中,艰难地熬过5分钟、10分钟,可是仍然见不到中国军使的影子。

“没有希望了,回去吧!”武藤章带着沮丧的神情,失望地说。

情报参谋中山,向方面军司令部发回了没有见到中国军使的信息。

武藤章一行所乘坐的汽车,循原路向苏州疾驶,车后扬起了阵阵尘土。

就在这同一时间,松井石根把关于向南京城发动总攻击的电令,从苏州发往南京城郊前线。

午后1时整,隆隆的炮声同时在南京城郊的各个方向猛烈地响起。进攻南京和保卫南京的战斗,进入了最后的阶段。松井石根在这一天的《阵中日志》里写道:

直至正午,中国军队仍无答复。故午后命两军进攻南京城。实为敌军之冥顽而遗憾。此乃欲罢不能之事也。

被中国军队的拒降行动激怒了的日本侵略军,以百倍的疯狂,发起总攻。南京守军开始承受自战事开始以来最猛烈的攻击。他们没有被敌人的“纸弹”和炮弹所吓倒。在硝烟中,古老的南京城墙傲然屹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