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精灵来到了人间,他所看到的、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探索这个完全陌生又新鲜好奇的世界。当孩子越长越大,他们的好奇心也随着变大。三到六岁的儿童正值天真无邪的高峰期,每天没有学习压力,有充足旺盛的精力去探索一切未知事物,就像中江嘉男、上野纪子所著的绘本童书《淘气的拉拉》里的拉拉一样。
《淘气的拉拉》这本童书讲述了一个叫拉拉的小女孩日常生活中调皮恶作剧的简单故事。她喜欢对一些不友善的人搞恶作剧,但当她偶然间被比她更厉害的人搞了恶作剧之后,她也会害怕并发誓再也不对别人恶作剧了,可当别人再次对她恶作剧之后她仍会“复仇”。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有时需要家长的适当引导。
拉拉调皮捣蛋,却天真无邪。你从她身上能看见所有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喜欢恶作剧、聪明、想象力丰富、单纯善良(会反思自己做的是否过分)、率真可爱、好奇心强、积极向上、古灵精怪。
大人喜欢用成年人的思维思考小孩子的行为,喜欢听话、懂事、顺从、学习好、乖巧的孩子;而不喜欢任性、淘气、不听话、调皮、捣蛋的孩子。
但往往乖孩子们缺少奇思妙想。过早地被大人规定应该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在规定中不去尝试任何事情,最后也失去了尝试的兴趣,从而害怕去尝试,直到长大后他们仍然找不到内心深处的自我,不知道自己的梦想何在,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只是按照家长期望的那样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过着安分守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早已在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被规划好了,只需要按照规划成长即可。这是孩子与父母共同的悲剧,因为人生体验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而那些淘气的孩子呢?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受阻拦地探索世界未知、发掘自我潜能,在不断尝试和挑战中逐渐了解了自己的擅长和喜好,活出自我,活得飞扬跋扈、神采奕奕,甚至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光芒感染了周围的人。
淘气不等于做坏事。对于淘气的行为,家长一定要具体地、理性地说明,“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所以我才批评你”。能让孩子对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有一个判断,成为一个能够体谅别人感受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淘气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一课,家长要让孩子好奇探索、尽情玩耍。因为孩子在淘气的时候往往充满丰富的想象,也容易激发自身的创造和探索能量,作为家长要适当保护孩子天真无邪的纯真天性。而不是一味打压管教,让孩子失去了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孩子缺少淘气,就如同人缺少童年一样,注定少了一份在那个年纪本该有的、最美好的特质和印记。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不同判断,这是大人没法教给他的,需要他自己亲自去尝试的体验。就如同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去创造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