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道德经》第 61 章。其原文为:“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这段文字即便不看注释,也较容易理解。它讲的是大国要对小国谦逊客气,展现出平易近人的姿态,如此小国便会主动依附。而小国则需对大国满怀敬重,甚至适当示弱,目的是获得大国的帮助与提携。
由此可见,谦逊、礼让、友好与示弱有着不同目的:强者向弱者示好,意在吸引弱者归附;弱者向强者示好,则是期望得到强者庇护。所以说“两者各得其欲”,即双方都能从中获利。
然而,这段文字也给人这样的思考:倘若自身是绝对的弱者,一味客气或许只会招来他人的欺凌。客气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自身首先要具备强大的实力。正如上一章所提及的,有能力将本事隐藏起来,而后再以客气示人。一旦他人企图欺负自己,便能迅速亮剑,展现实力。 倘若你真的是弱者,那就只能凭借拳头去反抗强者的气势。在《道德经》中,像这样需要辩证看待的章节并不多。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我们应挑选那些在当下现实中更具意义的篇章。毕竟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是依靠仁义和处下取得天下的,甚至没有一个朝代能纯粹凭借仁义处下守住天下。即便你坚信仁义处下能收获奇效,可现实并不允许,毕竟世界上强盗太多。与强盗沟通,只能看谁的拳头更硬,而非靠仁义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