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6 《故事的疗愈力量》运用隐喻,打造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亲子教育关系
书 名: 《故事的疗愈力量》
作 者: 周志健
阅读内容: 第五章 神奇的隐喻魔法(页码186-200)
第1节 隐喻的魔力
第2节 隐喻故事的家庭疗愈力
第3节 隐喻,是最美的亲子教育
阅读主题:运用隐喻,打造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亲子教育关系
三个问题:
1.什么是隐喻?
一种譬喻,一种图案式的现象。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语言,是一种文学。比如,我最近很忙,就像陀螺一样转不停,转得我头晕眼花。这种形容忙碌的表达就是一种隐喻,她给出一个生动的画面,带出一种感受。它会带出丰富的想象、情感、记忆,它是高层次的表达技术。很能带出人的同理心。
2.小婷的故事是如何运用隐喻的?
小婷刻画了一幅在乡野间的画面:野狼125车,蓝背心的男人,穿旗袍的女人,钓鱼竿的鱼,旁边温顺的小猫,代表了一家三口,清晰形象了展现了家庭人物关系和家庭动力。这样的隐喻表达让小婷看见了自己的父亲,看见了自己,建立了和父亲的连接,最后居然改变了家庭动力,实现了家族疗愈。
3. 亲子教育中,你有尝试过用隐喻进行沟通吗?
传统的飞自发性教育根深蒂固,就算不断提醒自己,也还是免不了经常使用,包括奖励、惩罚、威胁等等,因为这种方法短期效果好。然而,孩子的长期能力并不能得到培养。隐喻确实值得好好使用,书里提到的那个例子,仙女的盔甲,父亲从倾听、贴着孩子的情绪感受开始,不否认,不转移,然后用生动的隐喻营造好画面,让女儿在欢乐和幽默中疗愈,安稳又美好。
五个金句:
1. 隐喻的故事,经常引领我们通向“领悟”的管道,找到生命的新出口。
2. 当我们善用隐喻来说自己时,人的状况立刻被图像化、感官化、立体化,它会形成一副画面,让自己被人带出一种“透光”的理解、看见、明白。
3. 隐喻是很美的语言,是一种高层次的情感表达与同理技术。
4. “回应”就是教育,你的回应方式决定了事情的结果,以及你跟孩子的亲子关系。
5. 一个人的情绪,是无法用理性道理来说服的,如果所有父母,都学会用故事隐喻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拉扯冲突,必定会少很多。
说到家庭,今天想起了很多关于父亲的事情。关于父亲的记忆真的不多。小时候真的对他怕得要死,怕得连多问一句都不敢,怕得不敢夹菜吃。他并没有真的打骂过我,但眼神总是充满责备和审视。
有一次和小朋友在一起玩雪,堆雪人,爸爸看见,问了句:还不回家吗?我赶紧别了小伙伴回家去,回到家里,爸爸说:看你的鞋子,湿成什么样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玩过雪。成年以后,雪地里玩,每次堆起雪人,我都会在心里说:鞋子湿了,换一双就行了啊!
唯一一次温暖的画面是,我生病了,发烧了,爸爸背着我去医院,那是第一次,我爬上爸爸的背,那种自豪,巴不得所有的小伙伴都来看。
中学时,我想买双鞋,爸爸带我去买。买好以后,爸爸指着柜台里一个地方说:你要买这个吗?我没看清那是什么,条件反射般回答:不要。爸爸又问了一句:真的不要吗?我抬头看爸爸,居然发现他微微笑着,然后我摇摇头。回头再看了一眼爸爸手指的地方,那是一张卡片,黑色的背景前几支蜡烛在发光。不知道多久以后,我再想起这个画面,才知道爸爸当时问我要不要的东西是卡片,当时初中生中很流行的卡片,节日,生日时会互相赠送的卡片。我为什么会条件反射般的说不要呢,不知道,可能是,我已经有鞋子了,不需要其他的。也可能是我根本不敢多问,买到必需品,我就不需要其他的了。
对爸爸的敬畏一直延续到成年以后,外出求学那几年,和家里关系很是疏离,一年不会打一个电话。我总是想,要是我以后结婚,肯定不会找像我爸爸那样的人,太凶了。然后,魔杖似的,我现在的丈夫和我爸爸,可不就是同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