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H0240Ann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与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关系,而作者与文字,是一种奇妙的关系,互相依存与共生。曾经看过很多中外作家的自传随笔,也听周围很多作家朋友们谈论写作,我捕捉到了百分比很大的共性,真正不断坚持写作的人,是因为他们需要写作,离不开写作,不写作会疯掉,不写作会觉得空洞和僵硬。他们在经历了与写作的磨合期之后,才真正与写作建立了合理有序,亲密有间的关系。
在潜能发掘营里听了小川叔讲写作的一堂课,感触挺多,也许我的悟性有限,只是蜻蜓点水一般理解和消化部分观点,但是我觉得写作这个事情,我有兴趣来解剖一下,与朋友们交流和探讨,本人资历和能力有限,期待斧正。
1真诚和谦虚的态度,这是一个作者与写作建立关系的前提条件。
小川叔,写了一些畅销书,开了一些网络电台,算是网红一族,声音有男中音的磁性,清澈干净,文字有真诚的情感,素雅有温度。他在讲述写作的时候,低调坦诚,但是在描述文字的时候,却显示出一个职业码字人的冷峻与严肃,这便是一个好的写作者与写作建立关系的前提条件。
一个人想写作,无论写什么题材,写网文还是写纸媒,写传统文学还是写新媒体,写随笔日记还是写软文推广,这个作者一定是对文字有感情,有感知觉能力,有想要亲近,想通过文字表达自己思想和诉求的谦卑的心。
文字是人的心理和思想的投射物,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读者是否愿意与你的文字与你的思想产生共鸣(心理学专业用语:共情),取决于作者是否真正敞开自己,捧出了一颗有血有肉,有气体流动和血液交换的跳动着的心。一个有生命的人,一颗健康而运动的心脏,再配上脑神经加工而成的各种思想,通过双手写出来,完成信息的加工与思维的整理,产生作品。
以上过程产生的各类作品,无论作品品质怎么样,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样的文字是具有温度的,能让读者感觉到写作者的心跳。作家常常说,一个写作者要有自己的叙述腔调,要有自己的文字风格,有些人千方百计确立个人风格,千回百转之后,才猛然发现,其实确立个人写作风格很简单,敞开自己的心呈现出真实的自己。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在文字里体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便是一个写作者形成叙述腔调的必由之路!
2热爱而不独占,迷恋而不迷惑,延长作者与写作的初恋期。
一个作者暗恋写作之后,必然想与写作产生关系,想亲近写作,与自己喜欢的事物产生关系,这样的感觉是美妙而刺激的。大多数初恋美丽纯洁,但也常常无疾而终,生命中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甜蜜与遗憾的记忆。
先说说初恋的动机,大多数作者因为热爱写作继而想写,但是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我们每个写作者不可能写出所有读者需要的作品,也就是常说的读者众口难调,作者取悦讨好。如果为了独占读者,独占网文和纸媒的市场份额去迎合写作,那么写作注定是悲哀的。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一味的低自尊,讨好取悦他人,一方面说明这样的作者骨子里是自卑的,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的作者找不到自己,迷失了自己,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任与接纳。这就是很多写作者为什么越写越不知道写什么,越写越不快乐的原因。
写作由心而生,输出的是人的思想。写作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写作的过程需要耐住寂寞,扛得住孤独。如何耐住寂寞扛住孤独,你要有足够强大的能量与自信心,热爱自己,热爱写作的过程,抛弃功利心,不要指望全世界的读者都是你的,读者群体始终是流动性的,每个年龄阶段,每个文化层次,每个实体行业,他们所需要的思想与作品是不同的,你只管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去写,不断精进!
写作来源于生活体验,又高于生活现实。作者可以在写作里流连忘返,倾其所有,但是请始终记住,再怎么执着的写作,那个背后的作者一定是清醒而理智的。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认知写作。一个写作者对宇宙生命对万事万物怀有悲悯之心,对人类文化有真知灼见,对现实生活有独特的洞见,才可能写出有深度有厚度的文字作品。那些一手酒瓶,一手醉拳的作者,只是在文字里自我意淫而已,那是自知不明的迷惑写作。
如果与写作初恋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在写作最初遭遇挫败感,便会在心理上留下创伤情结。日后的写作都会不断重复这种不良的模式,所以很多大龄作者,提到写作内心会有种一言难尽的沧桑感,这也是早期没有处理好与写作的关系,慢慢内化成了一种模式。
3活在生活中,爱在生命中,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与写作建立稳定持久的关系
与写作建立了初恋,产生了关系,一直想写下去,那么素材从何而来呢?答案:生命的点点滴滴都是文字的源泉。曾经有位群友问过我一个问题,最近状态不好,写不出来怎么办?我的回答非常简单,玩,不写。可是当时那位提问者似乎对我的回答并不理解,我也没有解释。
一个能持续写作,并且高质量写作的作者,他一定是活在日子里,对生活中点点滴滴产生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如同小婴儿一样,他们慢慢成长的过程中,觉得这个世界广袤而有趣,处处充满新鲜与刺激,伸开小手探索世界;蹒跚学步,想要到达各个地方;咿呀学语,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孩子的眼中,想象的光芒布满这个世界,每个墙角藏着蚂蚁军队,每个树叶上蹲着小精灵,每种游戏背后有隐秘的第三种力量,瞧瞧,这就是孩子眼中浩瀚无穷的世界。
如果一个作者,带了孩子一样的初心,享受生活和生命,那么这个作者的想象力与灵感永不枯竭,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便是最好的说明,一个成年作家却写出了充满淡淡忧伤而又纯粹干净的文字,这想象力背后,是作家对文字纯洁的初心,是作家长年累月中,与写作建立的稳定而持久的关系。
一个作者找不到灵感和题材,是因为他脱离了生活本源,任何一个与生命纠缠在一起的个体,只要带着发掘的眼睛,处处是收揽于笔下的细枝末节。
4能写作,并不代表你具备写作的资格;具备写作的资格,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写作。
这些年看过了太多作家成长记,我联系心理学上的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总结出一些规律,写作最初并不能丰衣足食,写作也并不能带来功名利禄,写作充其量只是一部分人与文字的一种关系呈现,如是而已。很多作者能写作,可是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前提下,你根本没有资格单一化写作,一面是生活的窘迫与金钱的恐慌,一方面是高大上的写作理想,这很难整合与统一。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便是时下流行的焦虑感,百分之九十的焦虑感与金钱有关。所以了,先解决低级生理需求,再追逐高级精神需求。
如果一个作者下决心靠码字来赚钱解决生存,那么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经得住读者的品头论足,放弃高高在上的大师做派,为迎合市场和读者口味去写,同时你的文学乌托邦也将渐行渐远。我的观点是,写干货,别文艺腔;写文艺,别立牌坊。要么干货,要么湿货,半干不湿,不伦不类,写作定位模糊!
5小川叔仔细给大家列出了一些方法和步骤,非常获益。附加我对写作的一点经验。
一件事,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如何让这件事情干净利索,主题分明,文字饱满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总结出:少用修饰词(形容词、副词等等),多用动词。因为记事是叙述,是体现人物性格,命运,思想的,而人物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都是靠行动来体现,靠动词来展现。恰到好处的动词,让人物的性格命运跃然于文字中,栩栩如生,这样人物就写活了,这件事情就写出了意义。
找素材,我的经验便是自由联想与合理化想象。生活中任何细节都是素材,如何将素材打磨成文本需要的案例与故事,便是大脑发挥自由联想与合理化想象,提炼加工的过程。生活中,需要时刻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与感知觉能力,有对万事万物的觉察能力。
场景化,我的经验是,对整个文本有驾驭能力,随时重叠或者转换文本走向,设置出精彩的场景。这个可以打个比方,一个导演必然了解和掌控了整个剧本走向,才会在执导中随时拉长镜头或者变换镜头,在剧本里制造出不同的冲突与高潮。
主题化,我的经验是,一个文本要有一条主线或者一主多次,若是单一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展开闭合,龙头凤尾,中间饱满。若是一主多次,要始终围绕主题,次线网状发散点状收回,作者有能力展开文本,又能轻松折叠文本,达到主题和文本完整。
作者想与写作建立合理有序,亲密有间的关系,自己便要置身于写作之外,审视观察自己,觉察体恤人性,多维度拓展自己的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世间百态写人间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