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竞争格局的判断,就是了解赛道平坦吗?判断能否在这条赛道上取得领先!
搞懂竞争格局才能明白,眼前行业的这块蛋糕,到底有多少是属于公司的。
结合行业规模与阶段来判断竞争格局
前面谈到的行业空间、阶段,也都和行业的竞争格局息息相关。
首先,行业规模大,一定会吸引众多的参与者,竞争激烈度相对大;竞争激烈度如果相对小,甚至没有竞争对手,也可能是该领域本身蛋糕太小了。
其次,行业发展阶段也决定了分析竞争格局的重点不同。主要注意两点:
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竞争强度不一样。如果行业处在高速增长期,即使是一些实力一般的玩家,都有可能冲到市场上分一杯羹;而如果行业增长渐趋稳定,行业产能开始过剩,要比拼精细化的运营,低效率的玩家就没有竞争力,多余的产能就会被淘汰。
如果行业仍在高速成长,即使领先者拥有可观的份额,依旧是比较危险的。因为每年释放出来的空间都很大,即使是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领先者,也随时可能被颠。这个现象在高速发展的国家很突出,因为大量行业都在快速成长。
要有“终局”思维
竞争格局通常有哪几种常见的“终局”,因为看得到“终局”,你会更容易知道,你要分析的公司存活的概率有多大、存活下来后发展的空间有多大。
“终局”一般有三种:
第1种是金鸡独立,一枝独秀。如中国社交领域腾讯,用户这方面所有需求几乎都能被满足,没有太大动力选择第二家的产品。再比如美国电商领域的亚马逊。
第2种是少量集中的动态平衡,如视频行业的格局。最初有几十家视频网站,后来主流的目前就剩爱优腾3家。再如短视频领域的快手、抖音,这种行业通常有一定规模效应,领先者有一定优势,但也需要靠不停地投入资源来确保地位。
第3种是相对分散百花齐放或者各领风骚数年的行业,比较典型的就是内容生产行业,如游戏、影视剧、广告等。这种行业本身门槛未必很高,也通常没有网络效应或是规模效应,甚至规模到了一定程度后,管理成本会比收入的增速更快,所以没有办法做到赢家通吃。
当然, “终局”是加引号的,因为任何市场的终局,往往都是中局,中间的中。商业战争没有终点,有时候貌似行业达到了一个平衡,但往往会被高维度的因素影响和改变。
方便面行业,在国内曾是一个800亿规模的巨大市场,但没有想到,打败它的敌人竟然是美团外卖和饿了么。更没想到遇到新冠疫情这个黑天鹅事件,短时间内方便面又大卖。
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原本无关的行业和企业(替代品)会变成新的竞争对手。时间回到2010年,那时描述方便面行业的未来竞争风险,谁又会想到外卖呢?
所以,竞争格局永远都在动态变化中。像移动互联网类的行业,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玩家之间都会发生冲突,尤其是罗振宇的“用户时间争夺”这个终极理由一出,互联网里从此没有朋友。王者荣耀、抖音都背过这个锅。
综上所述,考虑竞争格局时要问一下:
1,这个市场的规模能吸引多少竞争者?如果现实的竞争激烈程度与此不符,那竞争者是不是迟早要来,或者说为什么不来?
2,这个行业已经进展到什么阶段,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行业是否增速太快,会导致现有的竞争格局不稳定?
3,这个行业本身的特性,将来更可能向垄断、寡头还是充分竞争的平衡状态演变?
4,这个行业如果竞争态势已经相对平衡,潜在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因素会是什么?
正确理解产业链博弈
实际上,广义的竞争不局限于处于同一平面的玩家。如今的产业高度分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会包含很多环节,而行业创造的价值,也会在多个产业链环节之间进行分配,这就会形成产业链之间博弈,但目的绝不是为了消灭自己的上下游。
怎么理解这种博弈呢?你可以把上下游的企业都画在一张图上,如果某一环节集中了大量的公司,那通常这个环节竞争激烈、偏同质化,也没有定价权,而如果某个环节对技术、资本或者服务的要求特别高,只有少数几家甚至一家公司能抢占这一环节,那他们所在的环节就特别有议价能力。
关键看谁有更多的选择,说白了,八个男生追一个女生,那该女生还真可能挑花了眼。
比如大家经常谈的产品与渠道,就是产业链博弈的最佳写照。
曾经“渠道为王”有沃尔玛和家乐福这种大卖场,零售品牌就很依赖他们。对他们爱又恨,最后还不得不投入大笔的广告费来保障销量。
刚开始可能是8:2分成,产品拿8,渠道拿2。然而后来产品提供方多了,而用户量却相对有限,僧多粥少,渠道变成了香饽饽,发展到最后,渠道甚至要拿走七、八成。
产品方的弱势,一部分来自于门槛低、竞争激烈,但最主要还是在于同质化。试想一包垃圾袋、一包纸巾,这类产品必然依赖渠道的曝光。非同质化的产品就不一样,例如内容行业,虽然电视台家大业大,视频网站竞争到只剩主流的3家,但它们仍逃不脱高昂的内容成本,只得接受优秀内容的价格一涨再涨。内容方也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业态,只要有独特内容,形成独有的竞争力,永远不会嫌入行太晚。
当然,如果能同时兼具产品和渠道,则更有可能打造出更持久的商业模式,比如中国的京东,既做平台渠道,同时还自营做产品,美国的迪斯尼,做游乐园渠道,电影发行,也做内容IP产品。
所以,从产业链的角度去思考竞争格局时,一定要问:
1、它所处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是什么?
2、每个环节的拥挤程度如何?进一步看,哪个环节更有议价能力?
3、相对拥挤,或者说没有议价能力的产业链环节,提供的产品是否是同质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