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汴梁,照见我们的多维人生

开封,是我们此次出行的第一站。

这是我带孩子出行的又一程。道旁的摊主打趣说:“开封有啥好看的?除了胡辣汤就是小烧烤。”我笑了笑,没作声。因为我知道,这座城市的意义,并不在打卡,而在于记起。


站在城门下,我忽然生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里曾是“东京汴梁”,北宋王朝的心脏。那时的它,是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十万人户,万家灯火,张择端的一卷《清明上河图》,不过是它平常一日的缩影罢了。

但现在,它不过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中原小城。街边是汽修店、早餐摊、发廊和微商广告,连城墙砖都剥落得毫无章法。走过来一个卖糖葫芦的老汉,手里晃着竹杆,吆喝声在空旷的巷子里回荡,像是从历史里飘来的回声。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小事。

几年前在家族聚会上,儿子问他爷爷:“咱家祖上有没有当过什么大官?”爷爷想了想,说:“哪有什么大官祖宗,我们世世代代都是庄稼人,其它的也不知道了。”

我很失望。那年我刚毕业,意气风发,总想找点“出身”的佐证。可除了几张旧黑白照片、一纸模糊的族谱和一口没能说清出身的乡音,我们这一代,似乎早就和祖辈的精神断了线。

其实很多人都这样。


我们很少真的去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我们不知道外公那代人是如何熬过饥荒,不知道祖母年轻时如何独自抚养几个孩子;更不会记得,曾有哪位远祖是如何在兵荒马乱中守护一方土地,或者在寒窗苦读之后金榜题名。

我们的祖谱里,可能也有一位“东京汴梁”的存在,只是我们未曾问起、未曾记起。于是,那些本可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血脉,就像开封的城砖一样,被尘封,被遗忘。


但城池虽旧,地气仍在。

我想,开封的故事,正是我们的隐喻。

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曾拥有某种“祖传的精神丰饶”——可能是祖辈对苦难的抗争力、对家风的守护心、对操守的倔强坚持,或是一次义举,一段奋斗。但如果没有去追问、去承接、去延续,那些力量就永远沉入了土壤,成为无人发掘的根系。


更关键的是,我们这一代人,也未必有意识地为后人留下什么。

我们记录旅行,却不记录信仰;

我们积攒财富,却不积攒故事;

我们关注遗传基因,却忽略了精神谱系。

结果,我们越来越富有,却越来越轻;越自由,却越漂浮。


走在开封街头,我看着斑驳的瓦墙、残破的砖缝,忽然觉得它不“落魄”——它只是沉默地等待,有人重新倾听它的故事。就像我们的祖辈,并没有真正远去,只是沉睡在名字之后,等着我们唤醒。

所以这座城市给了我一个提醒:

真正的“出身”,不是祖上多显赫,而是你有没有承接一种精神,并愿意把它传下去。


哪怕你现在过得普通,不被看见,不被歌颂,但如果你能坚持真实、守住责任、传递温暖——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许有一天,你的后人,在某个夜里,也会讲起:“我爷爷年轻的时候……他不是个有钱人,但他,是我见过最认真、最可靠的人。”

那时,你就是他心中的“东京汴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东京汴梁一声韵 ——听评书的日子,一去不返 平心而论,宋朝的故事比任何一个中国...
    潤筆声声阅读 228评论 0 3
  • 车子在高速路上飞驰,山一重,水一重,身向开封那畔行,新一轮的培训学习又开启了。 可惜高速盘踞中原腹地,一路没有山水...
    风糖_阅读 907评论 8 57
  • 在某些城里人想象中,农村人可能总是木讷憨傻黑不溜秋,要不咋叫黎民嘞?别地儿的农村人啥样不知道,我们周固寨乡亲却一点...
    Mr卫道周阅读 237评论 0 5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01/繁华好去处,竞逐上樊楼 宋政和八年,东京汴梁。 九桥门街市,临街酒楼茶...
    舒宜阅读 4,123评论 26 194
  • 各位学友,大家晚上好,我是摩西老师,今天是2020年8月7号啊,我们昨天讲了一节课,讲内容的是地理图与意向图,今天...
    丹菡阅读 1,78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