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沉的世界
1
两家面馆,卖的面一模一样,但一个门庭整洁、装修精美,一个招牌模糊不清、桌椅摇摇晃晃,你会进入哪一家呢?大多数都会选择前者吧,即便味道可能不如后者。同样的月饼,精致包装肯定贵于普通包装。为何?有人说成本不一样呗。这话不错。但本质在于,内容的“外衣”——形式不一样。
现下,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发展迅猛,“原创内容”受到极大热捧。不可否认,决定一篇文章是否有价值的,是内容;决定一本书是否值得出版的,是内容;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在岗位上立足的,也是内容(这里指人的内在学识、修养等)。但是,很多时候,甚至几乎所有时候,人们一眼看到并决定是否为你停留的,却是形式。所以,往往能被一见钟情的,都是白天鹅而非丑小鸭;能被编辑一眼相中的,肯定的是兼具形式内容之美的文章。
2
好的形式,是内容的加分项。
最近读了不少有关方法论的书,像《如何阅读一本书》(以下简称《阅读》)、《走出思维的误区》(以下简称《思维》),让我清楚认识到自己在阅读和思维习惯上的不足,确实是受益匪浅。但书中动辄数十条的规则、技法总让人有些接受不能,就像一个常年吃素的人突然被塞了一大碗肉,即有终于吃到肉的兴奋又有不知拿肉如何是好的茫然。
今天读到《文心》一书后,我就突然明白这种感觉的由来。《阅读》和《思维》无疑是好书,重印多次、畅销多年,是《文心》所不及。但两相比较,我却更喜欢《文心》。同样是教授方法技巧,一个像是看的2D电影,一个却有3D的代入感。区别就在于形式。《阅读》和《思维》采取的是常用形式,先来个引子,再是讲述技法,然后举例说明,最后是练习题,像高中老师一样循规蹈矩。但《文心》完全颠覆了教科书式的写法,全书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将关于语文的一切知识都融于各种情境中,通过人物对话表达出来。你不会感觉你在读一本教科书,像是在听故事一样,不知不觉那些方法就印在了脑子里。
来看一段原文:
“叫我们对于国文科怎样用功啊!既难懂,又没趣味。”
“慢慢地来。你们是小孩,是现代人,所读的却是写着大人或古人的经验的文章。照理,大人的经验要大人才会真切地理解,古人的经验要古人才会真切地明白。你们非从文章中收得经验,学到大人或古人的经验程度不可。”
“叫我们忽然变成大人、变成古人吗?哈哈!”
这是《文心》里头几个主角之间的对话,讨论的是如何阅读前人的文章。这种既活泼又幽默的对话形式,是不是更让人喜欢并乐于接受呢?
3
好的形式不仅是加分项,更是入门券。
要好的小姑娘刚从招聘会回来,就和我大吐苦水。“苏姐,我就那么眼睁睁,眼睁睁看着他(面试官)把我的简历扔在了废纸堆里,呜呜呜……”小姑娘的脸都快皱成了褶子。我翻开她揉成团的简历,从头到尾一个字体、一个颜色,完全看不出重点,怪不得被忽视得个彻底。其实,小姑娘简历上的内容挺丰富的,可惜没人愿意从蓬头垢发中去甄别一张可能漂亮的脸。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装点门面的事儿应该适当做一做。千里马如果一副老弱病残的样子,伯乐恐怕也发现不了。
内容重要不假,但何妨用形式为内容理理妆,让整体更具魅力呢?有内容还可,但如果内容已经无可救药了,形式上还不装点一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