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举制度和科举内容的错位导致了读书人知行不一
不把经典里的内容当真,学一套做一套,精神分裂。只得用“经权”理论调整心态、自圆其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针对这种风气而发的。
二、古礼和现实严重脱节
社会变革导致宗法社会解体,礼学经典越来越难懂,越来越难以实行。
三、司马光和朱熹的与时俱进
针对古礼和现实的脱节,针对佛教、道教对民俗的浸染,儒家学者改革礼仪,自汉代后开始变“礼不下庶人”为“礼下庶人”,专门为民间制作简化易行的礼仪,其中以《司马氏书仪》、《朱子家礼》做得最成功。祠堂就是《朱子家礼》的创制。
今日思考:
儒家“四书五经”你已经了解几部了?
——时间过得真快,到今天为止已经6周过去了。梳理了《春秋》一经三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周易》、《尚书》、《诗经》、“三礼”。这么一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里的五经基本读完了。三礼讲了《仪礼》、《礼记》,还差《周礼》。
就像我们现代人研究苏格拉底、柏拉图,并不是要以他们的哲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一样,我们学习传统经典,也不是为了要从古籍中找到什么现实的行事依据。而是要通过学习经典,知道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源自于过去,所有当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文化底蕴,都是来自于既往,是具有传承的。找到这个源头,理解了既往,才能明晰现在和未来。这大概才是我们学习经典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