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音乐课程名存实亡,可有可无,我们应该在时间留给那些真正可以提分的学科,然后他问:学生时代的音乐课有什么必要性:
当然他说的我并不否认,但是我现在觉得没有音乐熏陶的我无法触及那些声音打开的想象力丰富的情感世界,而我听到的只有音量,节奏,再无其他。
音乐是什么?(百度而来)
音乐是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应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我看来,音乐就是最接近大自然的语言。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音乐?
谈及音乐的必要性,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想象一个没有音乐的世界,你看电影仅仅都是对白,你逛街只是两边销售的招揽,哑剧的演唱会,我们被感动的稀里糊涂的影视被打回原形。连你难过时候也是寂静一片。
你想,没有的音乐的世界多么可怕。我们开始被各种无序的声音干扰,毫无美感,在这个尘世里继续浮沉。
许多人像音乐当作自己的生活的背景,从未走进音乐。你不了解它,它就不会感动你。一个生活必需我们却不了解的音乐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
九年义务教育的亏欠我们太多,你说我以前上过音乐课,但是我依然觉得那个时候我应该被刷题,而不是把精力放在这些莫须有的课程。当然,应试标准化了我们的思维,固定了我们的感受,在音乐中听到的无非是音高音低,连什么乐器进入都听不出来,我们有着耳朵却什么也听不出来,我们只对方程式还有标准答案有着兴趣,对音乐关上了耳朵,闭上了眼睛;成为了一个个四肢健全却功能丧失的人。
然而音乐会调动我们的情绪,会延展我们各个官能。
难过的时候想听音乐,那个过程,我们听见的不仅是耳旁的音乐,我们感受着音乐的变化,时间的流动,还有心理的流变。
开心的时候想听音乐,那个时刻,我们想用声音延展我们的快乐,我们感受着节奏的律动,躁动的心灵,还有共同的呼吸。
音乐不止通过听觉的渠道,而是要我们用全身心去感受和体验,认识和表现生活。音乐具有着同感的作用,在听觉的刺激下,引起视觉上的意象,产生联想,引起我们的情感反应,体验音乐的情景,获得美感,为之感动。
如果你是以上想听就可以听到音乐的人,可以从不同的地方搜索得到音乐的资料音频,那你是幸福的少数,但是有很多被强制放弃了音乐的孩子们,他们一生没有接受过音乐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音乐,他们只知道被标准化的答案和思维方式的世界,对那些充满美感的世界一无所知。
依然说:音乐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听音乐时我们和演奏家同呼吸共命运,一起热泪盈眶。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本能。
如果音乐没有必要,那什么有必要?那些被标准化的了脑袋里只有量化的数据;被灌输了枯燥语法的脑袋,再也感知不到什么是真正美的声音。
学校有倾向性的压制了那些该有却不好好上的课程,我也曾深受其害,小学学过音乐课程,会吹竖笛还有合唱团,如今的我就像一个聋哑人在也没有了去触碰的勇气,因为我早已被知识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