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趁着休息得空,终于得以把人人自媒系列三输出。
在输出系列一《新媒体大树衍生出的自媒体枝丫 | 人人自媒(一)》这篇之前,想到写新媒体时代的风云转变、人人自媒中个人品牌的建设以及内容输出,这些内容要若想以一篇以概之,显然会担心臃肿或浅显,担心会有疏漏之处,于是当时脑海中就勾勒出三条线路来分别论述。
自完成了(一)之后,尤其是收到小伙伴们的关注和反馈,更加增强了对《个人品牌,如何给自己“打扮”一番|人人自媒(二)》的输出信心。时隔近两三周,(三)不输出始终觉得有一件事在心中似乎牵绊着始终未完成。
还是想感谢一下前辈群里对系列(二)的支持打赏~【捂脸】,第三篇也同样希望对人人自媒系列有认真的好的收尾。
新媒体时代的“内容为王”
我们回到媒体风云更新迭代的时间轴上,我在“系列一”中大致将新媒体的定义这样归纳——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或称之为旧媒体)之后;在信息化时代,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成果,所形成的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
我们试着把这个时间轴拉长,不难发现,其实新媒体的意义非常广泛的,其所指代的内容也更为纷繁多样。即相对于任何一种成熟稳定的媒介形态来说,从技术和形态上与之有别的后来者都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被称之为新媒体。
而这其中,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在技术上打破了沟通的界限,实现了与用户的互联互通,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强烈的互动属性,这就意味着在新的传播模式中受众极其重要。
新技术的诞生,孵化孕育了新的传播手段,也加速了媒体形态的更迭,但毋庸置疑,不管是哪种传播方式,都无法改变其作为内容产业的生存发展规律。
人人自媒的时代,大众借助各种智能工具随时随地的可以快捷和直接地获取、发布、传播信息。人人自媒,人人也享受着发布和传播带来的的乐趣或成就感。然而,低到几乎没有的传播门槛,高度多元化的内容生产者,也导致了碎片化信息的泛滥成灾,而用户或者说消费者的专注力就愈发成为稀缺品。
因此,在海量信息面前,能让用户愿意为之付出宝贵的注意力、时间乃至金钱,唯一的前提就是,内容有足够的含金量。而这,是新媒体时代唯一的丛林法则。
当下,由“一对点”的传播模式早已变成了“多对多”,不同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决定了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要传播的内容也必须要进行思维上的变革。
“整理者”VS“运营者”
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汪新红曾这样说,“对于媒体来说,真正好的内容,是能给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解读,即能在新闻层、知识层、问题层、交互层等四个不同的层面上做出独家且能满足不同用户需要的解读。”
内容为王,媒体的写作输出,若呈现给用户感兴趣、有含金量、有价值、能满足其需求的内容,那么媒体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构建而出。
不可逆转其势的自媒时代,早已将现代社会的大众抛掷于信息的洪流之中,无论是甘于沉溺、欢欣鼓舞或是努力挣扎逃脱皈依净土,忙碌于转化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之中的我们,不妨愣个神,寻找一下呼吸。
吐一口气,原来这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了。信息流所呈现出的数量景观已经不足为奇,对于“生产者”们真正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便捷、及时地找寻并获取所需信息。在这一背景下,“整理者”的角色应运而生。
首先,与“创作者”进行内容的原初性生产不同,“整理者” 的价值在于整理他人已创作产生的作品。也就是说,接受作为“整理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是进行后期整合的先决条件。
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转载者”对于信息的机械照搬, “整理者” 还肩负着重要使命, 即在信息吸聚的过程中,针对原文本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加工以实现其意义增值。
自媒体时代的“整理者”在完成对信息的接受的基础上,才能延续传统意义上的职能,即对已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其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重新出现。最后通过发布环节,将被整理的信息纳入传播渠道,开始新一级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 “整理者”融信息的接受者、发布者和传播者为一体。
自媒体时代打破了信息的单向流动。这时,“整理者”的“加工”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被视为一种反馈机制,不断完善信息传播链的循环。这也即是“交互层”的体现。
另外,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整理者的信息组织方式也出现了新的特征。面对网络信息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学界从网络信息的储存方式、网络信息的加工程度以及组织对象的范围角度出发,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但是,相对于互联网发展前期对信息的重视, “整理者”的崛起则呈现出网络用户与信息之间的重大关联,意味着信息组织的权利被重新移交给了用户。
微内容———碎片化的个人信息、小群体信息,是当前信息组织中最重要的元素。与这种边缘化的信息现状相适应。尽管“整理者”不曾隐匿,但似乎仍然很难找到某一具体的时刻,为他们在自媒体时代中日益鲜活的背影做注脚。
CT君曾发文《从罗永浩的得到专栏倒掉,看知识生产者服务的动机》篇中探讨了“得到”专栏的知识内容产出者的幕后心血。
他谈到,“得到的精品小课程,小而精,精而美,是一次性交付性产品,牵扯的精力是阶段性的;而大课,需要每周每天持续稳定的输出,如果没有工业化的生产流程,维系起来会非常痛苦。”
显然每一个《得到》大课的背后,一定有一套工业化产出流程和服务团队。创业课的主讲人罗永浩,大概也估计会摸索和尝试。无论是搜集资料,还是内容整理,勾勒框架导图等,绝非代笔之外,若不是专门的小组团队的“整理者”智能充当,恐怕即使主讲人日夜兼程,修炼成仙也会宣布停产。
运营者和整理写作者之间存在什么联系?CT君对写作的本质探讨确实将此二者背后的联系上升到一定的维度。启发了很多对自媒体输出的灵感。
写作是一种技能,就像肌肉一样。而技能是为了生活,就像肌肉是为了健康(美)。
这是CT君的话,同时他也提出写作,为运营而生,本质上就是在经营个人品牌。“自媒持续的更新有多难?为了什么?为了运营。而运营,就是为了链接一切。”
“运营的背后是运营思维。运营思维就是需要把你的写作行为变成一种动态的,随时可能和其他行为及世界动态连接起来。”
“从内向外的连接:把自己的思想、判断、主见、动机,通过写作的方式和世界连通起来。从外向内的连接:将外界的动态、技术发展、思潮,通过写作的方式让自己内化感知,认知升级。协同连接:将身外事、人、物,通过写作行为,让它们形成个人属性的圈层级的连接。”
“写作变成是运营的一部分,让各种连接成为一种可能,而后聚合成一种生态。”
把写作和运营思维拔高到和世界产生链接的生态上去,提法实在是太赞~【酷】
新媒体的人人自媒时代,“内容为王”,地位始终没变,但是新时代的内容输出早已不同以往,不光是在产出的方向、方法还是传播模式都已更具后现代色彩。
人人自媒体,显然,要保证持续的内容品质输出,整理者的角色不光是可以吸纳更多辅以调性的资料,而且本身的方式也是一种个人学习增量的体现。
当然,“整理者”道路对于新自媒个体来说,也是一个逐渐成长完善的写作输出之路,随着增量的学习汲取,富有个人见地的观点也会越来越让输出提质增效。
存在,即媒;写作,即运营。
不一样的思维方法论,会导出不一样的产出效率和呈现。人人自媒的“内容为王”,整理者输出是否是重头,一切不明自宣。
— end —
作者简介:付萍 ,编辑码字、正能量、读书学习的文青妹纸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