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儿子强烈要求再次出去旅行。
第一次旅行后,他身边的朋友传来一片羡慕的蛙声,有几个人甚至相约一起出行,最多的时候有5个人。然而,等到他出门的时候,发现大家不是忙着上补习班,就是被家长扣了下来,还有的自己就反悔了。儿子依然一个人独自出行,依然绕路寻找公交车站,依然去了熟悉的森林公园……
这次,我们没有主动给他打一个电话,没有提前去接,更没有假装偶遇。
上一次,儿子寻找公交车站用了50分钟,这一次,绕路的幅度明显缩小。
上一次,他坚持自己从头走到尾;这一次,他觉得去公交车站很耗费体力,可以借助爸爸妈妈的力量送他到车站——惨遭拒绝。
上一次,他拿了80元,花了16元买食品;这一次拿了50元,买了45元的食品——还请路上新认识的朋友吃冰激凌。
………………
这些都只是表面的现象,我知道他在尝试探索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包括的消费、体力和忍耐孤单等等方面。
而且他也有自己内心独特的收获。
对于很多小朋友都不能去旅行,甚至有的人都已经答应同行却爽约这件事情,他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回来以后,我用电动车带他外出,他坐在后面突然问:“妈妈,为什么那么多小朋友不让旅行?”
这样语句不通的问题,大概是因为在和妈妈对话才有的吧。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为他解释家长为什么不让小朋友独自去旅行,从社会安全到家长的担心等等说开去(我还真不是一般的废话)。
他安静地听了几句,说:“我是说,有的小朋友明明可以去,也不去。”
我立刻反应过来自己理解错了,反问道:“哦?怎么说?”
“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就不想去旅行!”此语一出,我突然觉得我儿子的段位一下提高了很多嘛!他已经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到了“主观能动性”这个抽象的概念!
嗯嗯,小小的骄傲瞬间膨胀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