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雅之琦缘书店还书,老板蒋先生在店里。他头发有些灰白,身材微胖。说话缓缓的节奏,脸上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
蒋先生曾经是一名军人,1983年毕业于昆明陆军学院。当年的毕业照挂在墙上,照片中100多人,身着军装,个个英姿勃发,刚毅冷峻。大家统一着装,看上去长相相当,全然认不出哪一个是蒋先生。他说右边第二排边上。我凑前去看,再回头看看蒋先生,对比一下,是有当年的影子。现在的蒋先生更多一份淡然和平近,可能和做书店有很大的关系吧。
1983年,蒋先生毕业后分到湖南长沙,就职于国防单位干部处,仅过一年,便有机会调到北京国防科工委档案保密局。那时赶上有多的调动指标,加上蒋先生又出类拔萃,于是来到了北京工作,直到1999年离开部队。
2000年蒋先生开始做书店。最初他租下商铺,就进行了改造,一层向下挖出70公分,像一个下沉广场,因为房子层高较高,在上面还搭建了茶吧,咖啡吧,上下空间都并不见压抑。当年那里是唯一的书店,会员有接近3000人,书店年租金就要18万。我可以想象当年那里的读书盛况,也可以感受到那里浓浓的文化气息。
2005年,书店来了一个人,说是做公益,还可以帮着找投资。彼时,实体书店已经开始受到网络书店的冲击。蒋先生感觉此人的到来是天大的好事,欣然接受。一开始双方商量好此人只负责前端销售和市场,其余事情不插手,谁曾想人家的志向更远大。渐渐地他要求控股。蒋先生也答应了,找人为书店作价,此人投了一半资金作为股东。再后来,他把以前他公司的人安插过来三四个,管财务,管这管那,逐渐蚕食占领了书店,蒋先生被迫退居一旁。
我想蒋先生当时一定是懊恼悔恨加无可奈何。遇到这样利用别人的信任达到自己目的的人,心里应该是很悲凉的。蒋先生讲述时很平淡,仿佛在讲别人的遭遇,由此我深信他是一个大度的男人,有着极强的包容度。
蒋先生还曾经去泉州的仰恩大学,做了将近一年的校长。那是缅甸华侨创办的,创办人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人物。女儿那时读初二,跟着去了那的附属中学念书。女儿当时对德语很感兴趣,学校请来的德国外教的太太教她学。在蒋先生的言谈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女儿的欣赏和爱。他女儿就读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很一般的学校,但女儿学习自觉性很强,后来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制片,现在已经大三。他说昨天书店里有朋友来聊天,女儿也一起聊,溢美之词,难以言表。
“女儿很棒。我们是看着她长大的,而且越长越漂亮了。”一旁一个女子禁不住插言,手掌还比划着她女儿小时候的个头。说起他女儿,蒋先生的笑意更深了。这位女士是带一个小男孩来看书的。小男孩一直在一边安静地读书。蒋先生介绍这是二十中的段老师。看来也是老会员了。她借了两本书,这是她第一次在这里借书,以前都是买回去读。她们家里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和氛围,怪不得小男孩在我们聊天之时一直埋头在读,这也是家庭环境所造就的啊。
租借书的业务是新开的,也是会员的提议。我和段老师都很支持这项服务。我说真是书非借不能读啊。蒋先生立即从台面上摸出一张纸来,印着清朝袁枚的《黄生借书说》,第一句“书非借不能读也”,几个字特意标大,十分醒目。段老师说年轻人谈恋爱,借书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有借就得还,又创造了见面的机会。
正聊得欢,上来一位肤色白净,架着眼镜的女孩,她没有和我们打招呼,径直走向楼梯后面的书架,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蒋先生眼尖,直叫她:飞鸟!你是不是飞鸟?女孩细声地应是,继续挑书。我发现蒋先生是一个很注重细节的人,这么多会员,他个个都了解得很清楚,这样的老板应该是很有人文情怀的。
蒋先生今年四月读到一本书《遇见砰然心动的小书店》,让他对做书店又有了新的认识。做书店这十来年,蒋先生遇到和经历了许多人和事,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听蒋先生慢慢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