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儒家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
(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论语》首创语录体,是我国第一部以“论”立名的说理性散文著作,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名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论语》的说理性:
①《论语》弥贯群言、精研一理。
②《论语》中论断的逻辑性较强。
③全书用当时的“雅言”形式写成,语言明白简练,生动活泼,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说理。
(4)孔子的教育思想:
1、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
2、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另外还有教学相长、联系实际、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
孟子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
《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现存七篇十四卷,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还提出“仁、义、礼、智”。名篇主要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等。
《孟子》的说理性:
第一,善用比喻与类比。
第二,善于诱导与伏笔。
第三,善用正反对比进行说明。
《孟子》散文艺术成就
(1)(“施仁政”)的政治主张: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富贵,希望能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
(2)长于(论辩):在论辩中巧妙灵活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4)气势(浩然):“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5)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精练准确。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提出“性恶论”,提出“天行有常”“人定胜天”的思想。著有《荀子》,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善用比喻、排比、对偶。
《劝学》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荀子》的议论文特点:
①构思周密,论述详赡,独立成篇,结构严谨;长于正论反驳,善立善破。
②循循善诱,谆谆而论,娓娓而谈。其风格淳厚老到,圆熟练达,严谨有度,明晰条畅。
③多用比喻,少用寓言故事
④《荀子》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共32篇,由西汉刘向编订成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提出“天行有常”“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2.道家
(1).老子
字伯阳,谥号聃(dān),又称李耳,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2).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人,哲学家和教育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名篇有《秋水》《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第一,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
第二,人物形象刻画出神。
第三,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
第四,富有诗意的语言。《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其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庄子》(《南华经》)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补充: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其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寓言是其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语言如行云流水,读来畅快淋漓。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
《庄子》艺术成就
(1)《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即(寓言)为最主要表现方式。
(2)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3)语言行云流水,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4)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井底之蛙、运斤成风、呆若木鸡、望洋兴叹、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3)列子
列子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代表作《列子》。
3.墨家
墨子名翟(dí),鲁阳人,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著有《墨子》。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现存的《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4)法家
韩非子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法家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他提出重商法、重农、重战等政策,排斥仁爱。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君主集权。
著名篇目有《智子疑邻》《郑人买履》《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的议论文特点:
①韩非子通过许多寓言故事,系统地阐明法、术、势的法制理论。他的著作总结了古代国君的得失,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主张。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②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55篇基本上是韩非子本人著作。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现实问题发问,君主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寓言故事构思精巧,语言大胆、幽默。
《韩非子》中的小故事: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郑人买履、三人成虎、买椟还珠、智子疑邻、曾子杀猪、矛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