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专业,所以自信
——我读《玫瑰与教育》
最初窦桂梅老师,是在2009年,那时我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看到了她的书——《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除了知道了她的名字之外,还感觉到了一个语文老师竟然还可以评数学课、音乐课等,还可以那么博学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此后的几年里,我成了她的忠实粉丝,几乎读遍了她所有的书,还关注了她的博客,去了解她的故事。直到参加工作六年后,在2016年11月份,我才有幸听了一节她的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
记得那次听课,我早早的来到会场等待。第一次看到她本人,高挺的身板,温婉的发髻。虽然相隔很远,但从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她。英气逼人的面孔,衬托着她那一般人少有的气质。当时我旁边有人就有人小声嘀咕,想不到她越活越年轻了。她的课堂非常的富有激情,虽然我以前早有所耳闻,但第一次看到她上课,我还是被她课堂上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惊。整节课,她都游走在学生之间,她的背常常是弯曲微驼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学生。遇到学生发言,她都是赶紧踏着碎步跑到学生面前,及时的把话筒递过去。遇到学生回答会心处,她会带头鼓掌,甚至哈哈大笑,完全本色出场。那堂课,100多分钟,她一直带着孩子们在文本之间游走,共同沉浸在一个忘我的课堂中。整个课堂中,她不住的点头,不住地鼓掌。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是如此的严密,犹似彩排过。上完课后,她早已全身大汗淋漓,没有顾上片刻休息,她又争分夺秒地紧接着做了一个简短的讲座。要知道,她已经将近五十岁了,能够保持如此精力,完全是出自于对教学的热爱。虽然讲座只有十五分钟,但台下的掌声却如潮水一般,源源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师中,她是最有风格的。她的专业自信,来自于她的专业成长。关于教师成长,窦老师在她的《玫瑰与教育》一书中说到,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老师的成功来自于上公开课的“一炮而红”,来自于学校的重点培养,然后“教而优则仕”,从而功成名就。但很显然这条狭窄的成长道路只给了小部分老师,大部分老师没有这种机会。但这种教师的培养方式很普遍,有它的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样的成长方式同样会“异化”教师们。
针对这种现象,窦老师还说,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最好途径是内生型,内生型强调教师内在专业精神的成长,鼓励教师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积极的专业自信。不过,这种“内生型”的底气需要教师的自觉、自主的学习力,以及个人积极向上的执着力等。
她是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在专业成长上,她秉承自己心中的大师们的成长经历,也就是,“我要更加刻苦地读书+实践+反思”。她坚信,读书、实践、反思,永远不恨其晚,即使晚了,也比不做强。她认为,一个老师最大的专业自信,来自于自身。只有在内心深处实现了高“自我”的老师才会以积极的方式来看待自己,才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自己的水平和境界,才能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具有自我满足、自我信赖、自我价值感,从而表现出一种当仁不让的意识和信心——而这些,一旦老师做到了,我相信也就不需要担心校长家长同事的说三道四,他(她)有理由相信自己为学生提供了最上乘的教学服务。窦老师的课,确实给人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旁人根本无从模仿,因为她的教学中有自己的独特思考,课堂有属于她的独特灵魂。对于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但一定考虑有特色,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创出特色,一直是她为师的重要追求。曾经有人笑称窦老师上课动作夸张如“张牙舞爪”,对此窦老师表示赞同,还说这样的评价语说得还不够重。她经常自我剖析,教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取悦于所有人。一个有缺点的老师才是真实的。“一个人的优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看,往往也就是一个人的缺点,关键是要努力让缺点成为特点。”
生活中我的话比较少,不喜欢和人闲聊,课堂上也同样如此。每次评课同事都会说我,课堂提问语言比较简练。以前的时候,我常常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善言谈是一种遗憾。现在我反而觉得它是我的一种特色,话不在多,表达清楚意思就行。更何况我还喜欢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我开始慢慢接受自己的这个“缺点”,努力的让它成为特点,进而化为优点。
《玫瑰与教育》这本书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里面记录了她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一些看法和见解,还有她去日本参观的一些记录和思考。读她的这本书,我能够感觉到窦老师身上那强烈的人文情怀,感性的教育理想,以及她的一些读书感悟,这都是多年以来语文之于她的内化作用。因为她一直践行读书思考的道路,所以才成就了她如今的专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