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黄寺大街8号,柳荫公园凤仪坊内有一桌摆了近20年的流水席,食客形形色色,逾有十万之众。它的主人封仪先生,备茶酒棋牌笔墨免费接待各界朋友,江湖人称“凤仪坊主”,来往宾客皆以“坊友”自得。
封仪:旅居北京的锦州籍文化学者、著名社会活动家、“凤仪坊”帝都文化沙龙创立人
08年在帝都的柳荫公园凤仪坊客厅见到了封仪先生,和想象中豪气干云的大侠完全不同。他有一颗明亮的光头,慈眉善目,言笑晏晏,金色的光晕笼在他身侧,愈发衬得君子如玉,温润通透。
闻丝竹雅乐,交天下朋友。坊间有传闻,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凤仪坊内进门是客,不问来者。于是,各色人等呼啸来去,热闹的凤仪坊颇有魏晋之风,是真名士自风流。凡来过的人念念不忘,没去过的人摩拳擦掌,心向往之。现在以“风仪坊”坊友自居的人已有万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坊友间的共识。风仪坊已经不再是一处建筑,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帝都的许多角落,每天都有风仪坊坊友以各种名义在聚会。凤仪坊早已成了帝都第一文化沙龙的传奇起源,媒体争相给凤仪先生冠以“当代孟尝君”的标签,他本人却不置可否,“百年的好酒,绿色牛肉,整头的猪,一箱箱的海参……都是朋友送的!这不是显摆,是我的‘风仪坊’离不开朋友的支持!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朋友,那该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偶尔技痒,坊主还会亲自下厨捯饬几道菜
比起当代孟尝君,封仪先生更认可的说法是“锦州人开在京城的小码头”,仗义疏财,散出去的不过金银俗物;千帆过尽,留下的都是情深义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封仪先生的小码头何止一万个朋友?
财富,地位,朋友,在旁人眼里,封仪先生早已是人生赢家。而文学与影视创作,是封仪先生多年来从不曾泯灭的梦想。
做房地产、矿山、养殖、互联网,还做过几年“江湖大哥”,封仪渐渐体会世间诸事皆轻,唯以结友助人为快。“生活在朋友中间最幸福。”这是封仪这些年最想说的一句话。
1989年年初,封仪先生出任海南省第一次大型国际比赛的首席日语翻译;1990年,组建“达信公关活动中心”,联络了一批当时海南各界有头有脸的人物做顾问,自此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封仪先生视海南为第二故乡,他在海南建省20周年之际,曾向各界有海南情结的朋友发出邀请,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最能代表他的心声:“作为当年长风激荡的‘闯海人’,我们难忘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闯海人’,已经成为我们心底一个神圣的字眼;它终结了中国人才的旧体制,是今天蔚为大观的民营企业家的‘黄埔军校’;今天奋战在祖国各地的千千万万个‘闯海人’,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每年的腊月二十,已经成了封仪先生在海口举办“闯海人”招待酒会的固定时间点。
封仪先生不仅忙于接待与海南有关的朋友,也直接参与宣传海南的重大活动。早在12年前,他就与海南电视台接洽,商谈拍摄以“十万人才下海南”为题材的专题片。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由央视和第一视频联合拍摄的10集专题片《见证海南》已经在央视二套播出。
1994年,他独立投资投拍了20集电视系列剧《骗术档案》。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封仪应该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独立制片人。“当时拍这个片子没想过赚不赚钱,就想着当时骗子太多了,拍出来能够给人们带来警醒。”这部具有“玩票”的电视剧至今已在200多个地方电视台播出。
2015年,封仪先生敏锐地判断今后影视市场的趋势:屏幕从影院来到移动终端,影像阅读时代已经到来。他提出以短视频为核心的影像产品概念,领军投入小电影试生产,并喊出“小电影、大未来”的口号。
封仪先生说:“生活中处处是段子,温暖的,搞笑的,悬疑的,小电影不愁创作来源。你、我、他都可以成为小电影的创造者、传播者。”小电影常常让人联想到微电影,封仪说,微电影重情怀,小电影则是浓缩了强剧情的好看的故事片,将一个标准的故事浓缩成8分钟:“打个比方,小电影不是给茶馆里休闲者准备的大茶壶,而是可以捧在旅人手中的一杯浓茶。”
封仪先生是一个人笔耕不辍的人,近年来他先后出版了两本小说、一本随笔,去年出版的随笔《封语江湖》在朋友圈内好评如潮,据说近期不但要再版,而且还将被译成英文、日文版销往国外。
2016年,封仪先生在海口组织了一场“助力双创,闯海人回家”的大型文艺演出和闯海文化研讨会,他亲自组织邀请了当年活跃在海口文化艺术舞台的明星大腕回来义务演出,没有人要一分钱的报酬。
让我们拭目以待,不知道这次,封仪先生又将创造一个怎样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