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复学后,仍痴迷文学写作。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物形象生动,语言幽默有趣。先后在广东省报刊发表了小说《姐姐要出嫁了》、《秋风秋雨》、《石头奶奶》、《我的妻子》、《选婿风波》,诗作《风雨中》等;山西省《火花》杂志发表了小说《父子春秋》;叙事长诗《铁匠之歌》在广东《作品》月刊上发表。
1962 年夏天,高中毕业后,他一头扎进云开大山里,作短暂的旅行和了解民情风俗,避开高考,开始了农村农民社员的生涯。
1962 年冬,他和同乡女青年梁权美结婚。婚后第三天离家赴广州参加广东省作家协会举办的文学讲习所学习。
1963 年,他的短篇小说《石头奶奶》获《羊城晚报》二等奖,《阿靓回故乡》获《南方日报》奖励。之后,与广东其他 3 个作家合出四人集《俏妹子联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杜埃在《作品》月刊上作较为全面评价杨干华作品的评论,题目是《带刺的生活小故事》。
1965 年冬,杨干华参加了《人民文学》社在北京举办的读书班学习。不久,他又被选为全国业余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会议。杨干华接连两次上北京,瞬间成为信宜山乡的特大新闻,大喜事,到处传诵。
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长达 10 年,杨干华受迫害,当民办教师的资格没有了,回到生产队当社员参加劳动。他把回生产队时学校给的几十元生产费买了自行车,利用假日或黑夜上山打柴,帮助供销社运货。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他居然炼出用自行车运货的硬本领,以他不足 100 市斤的体重,能连人带货载上 500市斤,翻山越岭,赴危履险。有好几次跌下几丈高的崖下,幸 没丧命。帮人运砖瓦时,还得钻入窑洞去承受高温的灼热。为生产队集体干活,他总是走前头。为了生产队筹集买肥料
的资金,他同社员一起到国营八一林场去打短工,扛杂木,放木筏,早出晚归,不论太阳晒、大雨淋,都坚持干到完成筹集资金计划为止。此外,学雷锋,他给办喜事的社员做客郎做挑夫,平时替人写情信,撰写对联,做典型化的总结,不怕苦累;还义务扛过棺材、埋葬死婴;为文化室写过不少演唱材料。
1969 年国庆 20 周年时,杨干华编写《0.001》剧本,思贺公社文艺宣传队拿来排练到县里参加汇演,受到好评。于是,他被留在县里一段时间,创作剧本。先后写了《猪场新歌》、《高山春早》两个剧本,都是以新生事物为歌颂对象,演出后均受到湛江地区和省里的重视,《高山春早》还参加省里的文艺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