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恙透露心理表相:求安慰
2月23日早上醒来之后,儿子发现我的右眼球边上发红。本以为今天(24日)会好一些,结果却是变得更严重了。又熬了一天,指望运动会它消散一些,事实只有失望。2月26日上午去医院,医生检查发现是角膜内出血,问题比较轻(如果外面有血就麻烦了)……拿着药在手上入单位大门,潜意识里就有感觉:瞧,我的药,我现在是“有欠缺的人”,你们可以来关心我……
昨晚,我心安理得的让妻为孩子读书《没头脑与不高兴》,也心安理得的早早入睡——没看新闻,没去想我有太多书的需要看。同时,在家有一种感觉:我终于可以放松,坦然支配你们做事,我可以坦然的休息了。(期待他人关心的背后是自我关注有待加强,特别是需要更多的看到自己的需求,并按自己真正的内心想法来生存——更多一些淡定自若和从容,特别是强有力的信念以及强大的自我。)
二、“求关心”的背后真相:家庭关系的拐点
—直以来家庭爆发纷争时我都比较紧张,最难受的莫过看着妻和儿女“小题大作”“了事变小,小事变大”莫名吵闹了。
现在,与继女的关系,与妻子的关系,与儿子的关系都在整合之中。其中,妻子扮演的序位更符合家庭母性的身份,只因为遍访名师广阅书籍终于寻得童、少、青、成年至今这么多年“飘荡”之根源,妻心灵柔性再生,降低了家庭紧张,增加了亲子融洽,“妈妈”因此更多地着到孩子对“爱、理解、共情”的心理需要,孩子慢慢获得了多年渴求的踏实感。这样的踏实感父亲始终是给不到的。妻子的变化让我悬了许多年的心稍稍安定——要家庭好,女人一定要好——学习应用心理学两年之后的今年,终于看到家庭安稳的曙光。也许,潜意识以此提醒我:放松一些。
创伤的修复,使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婴儿期的不顺(坎坷)给一个人造成的可能延续一辈子的干扰——那份求母亲而不得的无力、无助与沮丧和愤怒,成为一个人终生的人格特质——直到有心理学的干预才有可能停止。现在事情已好转,妻子最深度的创伤也已找到根源,夫妻亲密之态亦已得到修复。是放下那份紧张与焦躁回归自我的时候了…
写于28190226,0302-22:29修改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