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段时间,“别让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这句话不仅刷了我的手机屏,也洗了我的脑。
贫穷会限制想象吗?答案是肯定的,最经典的段子是——两个老农聊天说——慈禧老娘门儿,肯定床头床脚都放了一罐红糖,醒来就可以吃到红糖。因为当时在他们的世界里,糖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
“阿银,你要是当时和我一起买了房月供,现在也多赚十几万了。”
“是啊,没办法,当时看不到嘛,一心也只想着离开这座小城市,所以临时改变主意,没有下定决心。”
“我这一年最大的感触就是——真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你看,贷款买房的,用工资买比特币的,哪一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我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了。
难道我真的被贫穷限制了想象?认真思考下来,答案毋容置疑,Yes, it does.再一想发现,事实上,岂止是贫穷呀,你我的世界处处都是被限制的。你看,人身已经被限制在某个空间里了,比如我就被“困”在广州了,甚至只是广州的几个地方而已;交流对象也被限制在几个人之间了,无非是几个朋友和同事;语言甚至都被限制了,工作生活的圈子里,无非就那几句话。
再进一步,思想呢?估计早已四面楚歌了。毕竟,输入决定输出呀。怕了吧?想到这里,我自己都怕了,因为如果我连阅读和思考都被限制了,那我的人生就真的被限制了呀。
再转念一想,大概也许貌似好像没什么东西限制我呀?所有的限制只是我的想象呀,如果想去做什么,就去做嘛,没有谁会拦着我;如果想得到什么,就努力让自己配得上嘛,也没有什么能阻挡我。
原来所谓的限制,只是我自己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懒惰而已。突然之间,一切豁然开朗。
另外,上文所说的想象,按照当下的说法,应该是认知吧。最近,认知升级的热风也是越刮越热,丝毫没有被冷空气所阻挡。那问题来了,什么是认知呢?
认知(cognition)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百度上如是说。The process of knowing,understanding,and learningsomething认识,理解和学习事物的过程,朗文英文字典如是说。不过好像看完之后,除了不明觉厉,也没啥用了。
好的定义,就应该让人看到就知道如何去做,比如爱是什么?爱就是看见,容纳和连接,心理学上如此定义。看完之后,我自然知道该怎么做了,就是去看,去聆听,去接纳,去链接嘛。很显然,认知的定义并不符合。
最近看到一个故事,有人问收藏家刘益谦(个人资产达170亿元):“你为什么比我有钱?”
刘益谦想了想,认真地回答说:“你想不想赚钱。”
“想!当然想啦。”
“那你每天花多长时间想赚钱这件事呢?我天天想怎么赚钱,每时每刻都在想,早上起来想,晚上睡觉前想,吃饭时想,坐马桶上还在想......你呢?你也就是想一下,一分钟还没有就烦了,然后就去想别的去了,干别的了,咱们花的时间不一样,怎么可能一样有钱呢?”
是啊,我们都想赚钱,却不愿意琢磨如何赚钱,难道祈求老天爷下一场“金钱雨”吗?
那接下来,我们看下赚大钱的逻辑——
1.数量大
2.单价高
3.睡后收入
三个满足一个即可赚一些相对比较大的“大钱”。量大好理解,如果无法大量,比如时间型的服务,那只要单价足够高也可以,比如心理咨询师等。
睡后收入,也就是那些你什么都不用做,也会给你带来收入的资产。比如股票,房产或者知识产权,这也是我持续写作的一个缘故,不必讲出一本书卖版税了,单单是写好一篇文章,就可以一劳永逸,发给所有人看了。
你看,你先认识到某个问题,开始重视然后反复思考。到这里就可以了吗?差得远呢,没有行动的思考只不过是幻觉而已。
所以,即使你我明白了上面的道理,没有去行动践行,结果当然还是过不好一生。
如果你知道了,在重要程度上,输出>输入,那么,在学习时,你就应该更加注重输出。学习英语就应该多说多写,而不能单纯地多读多听。
那认知到底该如何定义呢?个人认为,认知是个动词,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认识—思考—行动。
写在后面的话——
想通了,没去做,一样白瞎;不明白,做对了,一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