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的是一本叫做《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的书,这本书的作者还写过一本关于明王朝历史的书《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我个人认为,后者要比前者好看。当然,不止于热闹。
书中讲,曾国藩最后被封侯了,作为权势赫赫的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他的一生,算是功德圆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他的弟弟曾国荃也被封为伯爵……成就了历史上的名门望族。
细看曾国藩个人,人生的转折点在其低谷期,在被朝廷安排团练工作后,郁郁不得志,后又被解权丁忧回家了。
一个人的低谷期,也是一个人的成长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他痛定思痛,深刻反思自己,多看书,看透了老子。一边看,一边对照着自己之前的种种表现,剖析了自己。看清了自己。
这是一段特难受的时期,横眉冷对兀自巍然不动。将自己的人生基础打得非常牢固。
终于等来了皇帝的再次调令。
这次出山,让大家诧异不已,发觉,曾国藩像是换了个人似的,彻头彻尾的。不再那么傲娇,自大;而是和气谦虚,周到了。不再正面顶撞皇帝;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不再治军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了。
也就是说,他会隐藏自己,拉拢人心了。
学会了适应大的社会环境,而不是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试图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
他在学内圣外王,在学内方外圆,试图成为一个圣人。
在他和左宗棠的关系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对左宗棠,提携帮助,忍让,是一以贯之的态度。虽然他比左宗棠大了一岁,但太多的时候,他是以谦恭的态度面对左宗棠的。
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他对左宗棠的态度和行动,与左宗棠对待他的态度和行动,做人的高低立马显现。
话说,左宗棠有科举制度的情结,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情结。言而总之,就是左宗棠气量太小,心胸狭隘……,虽然他的带兵作战能力超然,但最起码得最基础的做人的道理、能力,他似乎是欠缺了很多。因为,在曾国藩那么帮他的境况下,他一点儿也不领情,反而他在曾国藩的关键时刻,向他伸出的不是援助之手,而是一把冒着寒气的匕首。
尽管左宗棠最后也被封一等伯爵,但这个人终其一生,没有几个朋友。他的思路就是,他得永远都是焦点,都得为他独尊才成。
没成想,曾国藩和他截然不同,他是个非常自律的人,在低谷期后,每天的日课绝对要坚持下去,为的就是彻底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好地适应当时的环境,也让自己更有价值些。
说一千道一万,曾国藩能赢,就赢在他会做人上。他不是个天资聪颖的人,但绝对的是笨鸟先飞和执着的人。
做人要厚道,这一点他身上体现的非常透彻。就像是左宗棠那么诋毁他,他始终微笑面对,未曾说过左宗棠的一句坏话。
对待所有的下属,他都能尽最大可能的体谅。省去很多繁文缛节,省去太多的潜规则。对待朋友依然如此,真诚,是他的一个名片。
无论是做文官还是带兵打仗,他都能保持自我,从不被同化,在保持个性的同事,绝不损害大多数的利益,从而更好的完成自己想要的目标和任务。
他的一生,彻头彻尾的就是一场修行。作为理学大家,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完美体现。
他深深的懂得“舍得”的含义,先舍后得,千金散尽,只不过不复归来,到后来,也没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遗产,算是穷困潦倒的,他的一个儿子竟然没钱治病!!
他又是忧国忧民的,深感大清王朝的悲哀,只不过无力改变了,能做的就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了。他是个正统的理学卫士,所以他时刻活在捍卫当时体制的氛围中,并为此奋斗不息。
他的优点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他本分做人,值得我们高度借鉴。
在他身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畅酣淋漓。